《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无疑算是一代雄主,虽然抢夺侄子朱允炆皇位不光彩,但是其奠定了大明的200年基业的功绩也有目共睹的。政治上改革设置内阁;经济上疏浚大运河;文学上编撰《永乐大典》;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对后世均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文治武功的朱棣在临终选定接班人的时候却犯难了。最合适的接班人非太子、太孙一脉莫属,但是老二朱高煦嚣张跋扈,对皇位觊觎已久,会成为太子、太孙掌权最大的阻力。老二自小成长在军营威望颇高,又掌握军权,到时候免不了生灵涂炭。在这件事上朱棣没有为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想到权利平稳过度的好办法。
为了权力平稳过渡,太孙想要在朱棣灵前杀掉朱高煦和朱高燧。太子怎么可能会同意,毕竟是血脉至亲,如果靠残害亲人掌握权力,朱棣也不会犯难了,他就可以直接杀掉朱高煦和朱高燧,为太子一脉继承权力扫清障碍。毕竟朱棣犯过类似的错误,不想历史重演,百姓受牵连。
事情正如预想的那样发生了,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和朱高燧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看朱高炽是如何凭借怀柔手段,兵不血刃平叛。
1剥夺叛军正义性
朱高煦和朱高燧为了笼络人心打出了“清君侧”口号,要求严惩朱瞻基,杨士奇,于谦这些在朱棣驾崩之后帮助朱高炽登基的功臣。朱高炽全都照办,朱瞻基被流放到南京读书,于谦下狱,杨士奇主动当使者送给叛军发落。
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叛军的口号不攻自破,不给叛军造反的理由,使其失去正义性。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太子明面上是被流放到南京读书自省,实则在南京拉拢南方七省的王爷们,孤立叛军。因为平日里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嚣张跋扈,不得民心,眼下又在山东举兵对抗朝廷,朝廷示弱使其更加傲慢,失去民心是早晚的事。
3军心所向
军队都是明朝的军队,国家公器。为了一己私利轻启战端,本就是不得民心,军心的事,况且军队双方士兵或为父子,或为兄弟,亦或久经沙场的同袍,怎忍心自相残杀。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体恤军心,对于投降者全部赦免,并鼓励与对方士兵通信劝降,从内部瓦解了叛军。
被朱棣看似毫无胜算的权力过度,被朱高炽用怀柔的手段解决,彰显了朱高炽的治世之能,因为他更知道什么是民心,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