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苏轼注定难以被绕过。因为他不仅品香、用香,并亲自制香,还留下“雪中春信”“二苏旧局”等合香典故。尤其是谪居海南期间,苏轼更是成就沉香般性格,历难而不屈,借由其咏香诗文的书写,与海南结下不解的香之缘。
公元1097年,这一年,苏轼六十二岁了。历经“乌台诗案”与几度官场生涯的起起落落,也许老天觉得对于这位惊世之才的磨砺仍旧不够,因为政见不合,六十二岁的苏轼再度被贬,而这次,被贬到了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的儋州。
儋州,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海南自古就产沉香,香文化鼎盛时期的宋朝,更是将海南沉香作为贡品,后来还被作为商品,价格越炒越高。到了此地的苏轼,感慨海南岛沉香产业的繁盛,发出了“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的感慨。后来,他也逐渐为海南沉香的香韵所折服。
他在给其弟苏辙六十岁的寿礼中,挑选了一尊沉水香山子,并附上了一首《沉香山子赋》送给了弟弟,赋云:“矧(shěn)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这首赋盛赞了海南沉香的天香气韵,沉静内敛,香而不艳,且沉香的生长更是历经磨难,与当时苏轼的处境颇为吻合。当时,正值元祐党人被大力镇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一贬儋州,一贬雷州,彼此隔海相望,心情可想而知。虽身处困境之中,但苏轼就地取材,以儋崖沉香作为寿品,以沉香山子为喻,隐喻品格贞坚的士君子,以此激励同样深陷逆境的弟弟苏辙。
苏轼在花甲之年被贬到这样的荒凉之地,内心不免会有几丝愁苦。海南沉香沉静若水、香而不腻的高雅香韵,有种能让人沉静下来的魔力,抚平内心的烦闷,不难怪他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了。
在海南期间,他还目睹了海南沉香因为高昂的价格和盛名为利益者狂砍,他意识到长此以往,沉香必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不平之下,他作诗抨击狂砍沉香的行为,诗曰:
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
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苏轼与海南沉香的独特缘分,也让海南沉香蕴含了更多文化意蕴在里面。设立于海南儋州东坡书院的东坡香文化馆,也将苏轼与海南沉香的缘分继续延续,让世人见证这位千古名人如何与沉香一般,历经劫难,成就其独特的芳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