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在南宋,军营中没人比他更有才华,而文坛上,无人比其更有军事才能。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文韬武略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
提到他,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爱国词人。其实他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军事指挥家。早年间金军入侵,辛弃疾召集山东弟子起兵反抗。
在绍兴年间,前往建康与朝廷会和。不料军中出了叛徒,他八百里奔袭敢以五十人的兵力,搅乱金军万余人的营帐亲手将叛徒带到南方,任凭朝廷处置。辛弃疾满腔热血组建"飞虎军",却为自己的仕途埋下了暗礁。
(一)、在北大杀四方,在南镇境守国
"妖雏殂江,八方沸腾。手提模糊,仗义南兴。闽越荆湘,是镇是绳。智名勇功,蔑如浮云。"高宗早就听说了辛弃疾的大名,对于他来投奔,自是欢喜万分。当即任命他为江阴迁判,那时候的辛弃疾不过二十多岁,可谓是年少有为。
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幻想着将余生全部奉献给朝廷,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湖南乃"控交广之户牅,拟吴蜀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过当地山峦叠嶂,而朝廷又自身难保,疏于对此地的统治,所以贼寇祸患十分猖獗。辛弃疾主政湖南时期,对此问题头痛不已。当地人熟悉地形,而且又有很多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
对抗北边的金国固然重要,可大后方的稳定才是能够与敌国对抗的关键。辛弃疾
决议
在当地招募兵士,他们既知悉环境而且又勇武善战。乃上书云"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
创办一支军队并非那么容易,前期必须要有大量的投入。朝野上下,议论纷繁,都不想拿出这份钱来。在辛弃疾的坚持下,朝廷终于答应建成一支一千五百人的军队,不过资金划拨的少之又少。所以,辛弃疾只能自己想方设法的增加收入以支撑军队运转。
辛弃疾小心翼翼,他瞒报人数为"步军一千余人,马军一百六十八人",又偷着从广西买马。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湖南飞虎军终究建成。
2. 一枝独秀始稼轩,岂料双双皆落败
"军成,镇守一方,选募既精,器械亦备"辛弃疾对待这支军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那般。有什么好的,都想先供给他们。同时,辛弃疾严抓纪律,制定了非常严明的奖惩之策。
而且军队中的士兵,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虎军皆选士,自谓无不一当十者"。
飞虎军的威名,就连北方的金人都闻风丧胆。"非特弹压蛮猺,亦足备御边境,北敌破知畏惮,号"虎儿军""。辛弃疾凭借着这支部队,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湖湘之内的盗贼,得到了很大的抑制。
不过就在飞虎军蒸蒸日上之际,辛弃疾却突然被调离湖南。而李椿接手的飞虎军,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到了嘉定年间,飞虎军"一意掊敛,丰殖囊橐,巧事苞苴,侵盗官钱"已经无异于众人也。
它的创立者辛弃疾,也因为建立了飞虎军,仕途异常坎坷。飞虎军并不像岳家军那样是辛弃疾自己的部队,它有地方长官直接管辖,那么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的排挤他?
(二)、直言不讳罪祸己,污浊朝堂难容身
"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时,清白就成了罪过"。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是性格耿直之人。所以,这两位爱国词人,仕途都不顺利。他们也同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辛弃疾,他心心念念着恢复旧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没有异族人的家乡。
1. 归正之臣不获信,半生愤慨半生愁
"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在南宋的朝廷中,根本没有人能够真真正正的理解辛弃疾的心情。他并不是随着高宗南下的那批人,他曾经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生活,属于"归正之人"。
正因如此,他知道金国的人的残暴,知道他们的可恨,所以比任何人都想恢复中华。因为不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朝堂上的大臣们把当成是异己。而这些人大都是主和之辈,一昧的贪恋荣华富贵,苟且偷生。
凡是有人提出北伐,他们必定提出反对。更别提辛弃疾还有一个归正的身份。而创立飞虎军,辛弃疾无异于将把柄递到歹人手中。他们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制裁稼轩,正好可以利用皇帝重文轻武,提防武将的心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信任武将这是印在赵家皇帝基因里的,宋孝宗也十分忌惮辛弃疾会割据自立,因此不断的调任他去不同的省份。
2. 同僚之间无情谊,宦海浮沉应知悉
既然庙堂之高不能容身,那辛弃疾就去往江湖之远。淳熙六年,他担任湖南转运使之际,当地发生了农民起义。他与湖南安抚使王佐,被委派共同清剿叛乱。可是二人的性格都十分执拗,在王佐看来,起义之人皆是乱臣贼子,株连九族也不为过。
而辛弃疾更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眼里,如果当地的官员做的足够好,能够保证百姓们吃饱穿暖,谁还会去顶着杀头的罪过,犯上作乱。主要还是因为吏治不清明,财政不廉洁,贪赃枉法之人太多,才导致了起义的发生。
自此以后,两个人算是结下了梁子。辛弃疾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他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怕得罪人。同时,也不擅长在背后给人捅刀子。其实这种正直的性格,不适合混迹官场。
后来为了建立飞虎军,他一边发动囚犯"以石赎罪",一边将
税酒
改为榷酒。王佐紧握住这次机会,不断的参辛弃疾。再加上朝中小人旁敲侧击,添油加醋,辛弃疾被调任是迟早之事。果不其然,淳熙七年他就调任到了江西。
(三)、本愿以身将国许,壮志未酬身先死
"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辛弃疾本为一介书生,为了反抗外族入侵,愤然投笔从戎。
岂料天不遂人愿,一生历尽波澜,至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他的后半生如此坎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立了飞虎军。
1.整顿吏治为佞怒,上下勾结害忠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辛弃疾为了飞虎军的成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维持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以扩充财政收入。
以石赎罪和榷酒是开源,那么惩罚贪官污吏就是节流。这些人只要下了台,对国家对军队百利而无一害。首先,严肃了官场纪律,就无人再敢私吞公款;其次,他们的财物可以充公;再次,没有了这些人作威作福,起义叛乱就会少很多。
不仅仅是湖南,整个南宋充斥着这些蛀虫。凭借着辛弃疾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扭转乾坤。他们个个都是手眼通天之辈,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势力。他们开始借着辛弃疾筹划飞虎军大做文章,如此既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又能够让辛弃疾下台。
2.可歌可泣英雄魂,流芳千古忠臣魄
就在辛弃疾辗转多地为官,心灰意冷之际,
韩侂
胄的上台再度引燃了他北伐的希望。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还被赐予了金腰带。
在镇江时,辛弃疾发现自己再度遭受蒙骗。尽管韩侂胄想要北伐,可是朝中大多数人并无此意愿。
他感叹刘裕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联想到自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因为这首词,再度被朝堂上的文臣们借题发挥。
这次的他"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
等到开禧三年,朝廷再度启用辛弃疾,可那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再也无法上阵杀敌。就在濒死之际,口中还大喊着"杀敌!杀敌!"。
他当初为了大宋社稷着想,小心谨慎的建立飞虎军。不料,还是为奸人所害。朝廷对他刻薄寡恩,用到的时候一纸调令,用不到的时候,让他宦游中国。可为了收复中原的梦想,辛弃疾从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
这样的人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当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但一腔孤勇,终是错付了南宋。
结语:
首先,辛弃疾是个归正之臣,又力主北伐,所以在朝堂上屡受排挤;其次,他到了地方和当地官员政见不合,而又得罪了很多人。他们利用辛弃疾创立飞虎军,大做文章。双方势力不断的给其施压,同时皇帝也并非什么明主,一代忠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