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临安正式成为南宋的行在,杭州迎来了高光时刻。南北文化习俗的交融下,杭州的市井生活愈加繁华多彩,杭州也逐渐成为一座兼容并蓄、精致安逸的生活都市。
夏代创立了夏历,汉武帝颁布了《太初历》,再次规定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三朝”,即我们说的春节。
元旦作为宋代三大节日之一 ,宫中要举办大朝会,第二天则前往灵隐寺烧香,又称“岁忏”。民间则有放爆仗与烟火、驱鬼辟邪、贴桃符、饮屠苏酒、吃年馎饦、走亲访友等习俗。
写有祈福词句的桃符,又名春帖,可谓春联的开端。官宦人家则互送“拜年飞帖”,即如今的新年贺卡。
迎新贺岁的年画被称为《岁朝图》,宋代一般描绘四季花卉。明清则加入了各色盆景奇石和古玩珍宝,又名《岁朝清供图》。
元宵又称“灯节”,也是道教的上元节。元宵节要吃汤圆(乳糖圆子)、上街观灯。杭州的元宵灯会起源于唐代,是五谷丰登的兆验。
吴越纳土归宋后,元宵灯会从三夜变为五夜,皇城宣德门等处会修起鳌山灯,天竺、灵隐等亦灯火辉煌。
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民间称二月节,起源于唐代,有“献生子”的习俗。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百官则进农书,以示务本。
立春日,人们贴宜春帖,佩戴春幡、春胜、雪柳等寓意吉祥的饰物。把生菜、果品、饼饵等放在盘中,称为“春盘”。
帝王在立春日亲自扶犁,以示重农励耕,赐春盘和酒。地方官员则会鞭春、劝农耕,又称“祭春牛”,百姓看牛年岁利市。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宋代称为挑菜节、扑蝶会。百姓去各处名胜玩赏奇花异木,园丁们竞相挑着花担,沿街叫卖。
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战国的介子推,也称“禁烟节”,有祭祖、春游、斗百草、插柳等习俗。
清明节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主要有上坟、春游、观龙舟、插柳、上头(加冠笄)、观龙舟等习俗。踏青的习俗可以追溯到魏晋,丰年乐业亦游春, 踏歌而行。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宋代端午从五月初一至初五,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宫观赐符袋,民间流行佩戴钗符、珠囊,悬挂张天师像,观龙舟竞渡,斗百草。
为避毒日,还流行喝菖蒲酒、插艾草,用五色彩线缠玉臂,食各种造型的巧粽。两宋流行互相献粽赌酒,以粽叶长者为胜。
六月六日,为显应观崔府君诞辰。临安士人女子齐聚烧香,乘舟泛湖,或夜宿湖心避暑。
七夕,被称为“乞巧节”“小儿节”,自汉代开始流行。女孩子食巧果,佩戴磨喝乐,对月穿针,祈求女红之巧,或蛛丝乞巧。孩童们会提前换上新衣,手拿荷叶,扮成磨喝乐的样子。
宋代以七夕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举办晒书会。太平兴国三年(978)之前,在七月初六的晚上乞巧。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为道家地官的生辰,佛教的盂兰盆节。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宋代流行放河灯。“悬丝傀儡”戏,体现了人们对生死轮回的理解。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娘节,也是潮神的生日。中秋赏月、拜月的习俗,从秋分祭月而来。观潮、玩花灯、放水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民俗,流传至今。元末明初出现月饼,中秋开始更有仪式感。
钱江观潮的习俗,始于六朝,盛于唐代,自八月十一日至八月二十日,钱江两岸热闹非凡,尤其是最佳观潮点六和塔。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人们在这天登高游乐(汉代)、佩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等。南宋皇宫则在九月初八点菊灯,赐菊宴和书画等。
十月初一,为十月节、十月朝、烧衣节、开炉节。古代有授衣、上坟祭祖、开炉等习俗。这一天,宫廷、寺院开始烧炉取暖。
冬至也称“一阳节、消寒节”。宋人将冬至当作年节,会闭店三日,有肥冬痩年的说法。宫中会举办大朝会,民间也会着新衣,祭祀先祖,吃馄饨。
腊八,寺院会馈赠腊八粥。岁末,医士以百事吉结子馈送主顾。
腊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也称小年。民间在此日祭拜万回哥哥,祭灶、吃粘糖、照虚耗。上街敲锣打鼓,到各户去求利市。
宋代宫中则在腊月二十四的小节夜和三十的大节夜,打野胡,即举行驱魔仪式。
除夕当天,要全家一起禅灰除尘、挂钟道像、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吃馎饦、守岁、馈岁等。南宋宫中要举行驱除疫鬼的大傩仪,民间驱傩仪式较简单。
除夕守岁时,人们会燃放爆竹,在屋外点燃松盆(籸盆),彻夜不熄,驱邪祈吉。临安则焚烧苍术等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