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并不陌生。第一印象,朱元璋是真正的地方皇帝。
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没有显赫的门第,也没有贵族的血统,甚至还因为家境贫寒沦为乞丐。
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亲自带领各路英雄打败了明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然而,童年的经历和一路走来的磨难,让朱元璋看清了黑暗,也养成了狡猾多疑、心狠手辣的性格。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完整,朱元璋一登基,就开始治理整顿朝廷和追随他的人。
其中,还有34人曾陪伴他抗击国家。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杀了其中的三十人,只留下了四人。
这也让我们不禁疑惑,他为何对与他交手的人如此残忍,杀了30人,而朱元璋又为何不敢动剩下的4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弄清楚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以及他从乞丐到帝位的兴衰历程。
这样一来,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朱元璋的行事风格,解读朱元璋的一些行为也比较贴切。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他的父亲朱士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出生时排行第四,家中兄弟三人。
要知道古代农民的地位很低,再加上当时农业落后,家里兄弟姐妹多,种地所得的粮食根本养不起一个大家庭。
所以,朱元璋家里很穷,温饱都是问题。不仅如此,在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家乡就发生了大旱灾。
庄稼歉收,许多人饿死,其中包括朱元璋的父母和其他兄弟。正是这场饥荒,让朱元璋与其他亲人分离。
十几岁的少年没有生存能力,身无分文,只能被迫前往附近的皇觉寺。为了吃饭,他剃发出家。
然而,就在平静的生活过后不久,意外再次发生。原来大旱不断,老百姓连温饱都顾不上,去庙里上香的人也寥寥无几。
寺院没有经济来源,养不起这些僧人,只好派他们四处游荡,四处化缘。
其中就有朱元璋。从此,年仅17岁的朱元璋就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在此过程中,朱元璋带着简单的行囊走遍了合肥、河南、信阳等城市。他身无分文,继续前行,一路艰辛。但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不仅看到和感受到了底层人民受压迫的黑暗生活和官僚压迫人民的现象。
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有能力、有公道的人,收集了非常有用的人脉。这些人在朱元璋后来的奋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为他后来的征战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朱元璋一路乞讨,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改变现状,扭转命运,朱元璋走上了唯一的转型之路,那就是参军。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决定是正确的。从军中,朱元璋运用了毕生所学,运用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谋略。
他顺利的获得了将军的嘉奖,很快就从一众士兵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提拔,也获得了很高的人气。
当时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在这个动荡的世道中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下定决心的他主动退伍。
此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响应了朱元璋的号召,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在江湖上认识的人。
就像他在军队中遇到的士兵一样,朱元璋的军队迅速壮大,这些人也帮助和陪伴了朱元璋。
他一路进击,屡战屡胜,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后明王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杀了30名随从作战的人
朱元璋虽然率领百姓征讨了明朝,但是如果没有众多将领的陪伴和帮助,朱元璋也不会孤军奋战。
随着元朝的出现,这些将领也成为了开国功臣。他们本该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耀和权利,却失去了生命。
而朱元璋除掉这30人的理由也各不相同。首先是谋士李善长,他虽然曾与朱元璋征战天下,地位很高。
不过,他并没有完全赢得朱元璋的信任。身为皇帝,生性多疑,朱元璋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就连原本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也不信任。
因此,当李善长卷入“胡惟庸案”时,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哪怕是被迫牵扯进来,朱元璋也不会放过李善长。
反倒是李善长被毫不留情地处死,不仅如此,因为“胡惟庸案”事关重大。34位开国功臣中,除了李善长,还有他的身影。
还有陈仲衡、唐圣宗、费举等开国功臣,还有另一名功臣顾氏的后代也参与其中,共计十余人。
只要是牵涉到这件事的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开国将军,朱元璋都下令处死。
此举也成功震慑了其他朝臣,他看到了朱元璋心狠手辣的一面,更加谨慎行事。
怕不小心牵扯进来,还有冯升,因私会朱元璋的弟弟不慎被朱元璋发现,不问原因就被当场刺伤。
我们也觉得冯升之死确实有些冤枉,但事实上,无论我们怎么认识,私下接触皇室成员或者朱元璋的弟弟,都已经触犯了皇帝的忌讳。
而且,这个皇帝就是朱元璋,也正是因为他们,才让群臣不敢与朱元璋有二心,也让朱元璋坐稳了皇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之外,朱元璋还因为卷入了另一起“青玉案”而被命杀了一些人。
其中,蓝羽、傅友德、王直等人为首。兰玉案刚刚结束,这些人就被朱元璋杀了。
而牵涉其中的常遇春,在被判死刑前,猝死在家中。很多人猜测,之前常遇春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案子还未完结,朱元璋就暗中派人前去追杀。一时间众说纷纭,但常遇春并不在意死因。
不能否认,其他开国将领其实都是朱元璋亲手处死的,足以看出朱元璋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在法庭中间进行诉讼必须更加谨慎。一共34人。朱元璋杀了他们30人,幸存4人。
这四个人是什么人,又是什么身份,又做了什么事,让曾经雷厉风行、不留后顾之忧的朱元璋愿意放他们一命。
有4个,为什么不敢动?
这些人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唐河。朱元璋之所以不对他下手,是因为他的出身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显赫,而是很穷。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猜到,汤和是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好友。两人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后来一起征战打仗。
我们都非常了解,有着几十年的交情,而战后,汤和就一直跟随朱元璋,陪伴在朱元璋身边,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
而且,他自上任以来一直安稳,从未与其他大臣私下往来,更没有卷入任何其他官司。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而在剩下的四个人中,她的成绩最好,与汤和出身相似的沐英排在第二位。
沐英从小丧父丧母,被迫过着漂泊的生活。她8岁时认识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沐英,或许是想起了过去的自己。他收沐英为养子,不仅给沐英吃喝,还带着他和自己打架,传授他各种本事。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养大的。
朱元璋自然是非常信任沐英,对他寄予厚望,曾经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而沐英对朱元璋也充满了感激和尊重。
沐英遇到朱元璋后,就可以像亲生儿子一样吃穿暖暖,照顾学习。沐英自然是依赖朱元璋的,不会背叛朱元璋。
第三位是大臣郭英。幸免于难,因为郭英是朱元璋的女婿。
由于生性活泼开朗,深受朱元璋喜爱,再加上他的军事才能,率军屡战屡胜,更受到朱元璋的敬重。
因此,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勇敢机智的郭英,而郭英也因此得以逃脱。
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一样,对家族和亲信心存疑虑,更愿意将皇权掌握在家族手中。
最后一位是耿炳文。他虽然是明朝34功臣之一,但不是开国功臣,而是开国功臣的儿子。
父亲对耿炳文的培养倾注了很多心血,父亲去世后,耿炳文本人也完成了父亲的使命。
他靠着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和群臣的认可,顶替了父亲的位置,同时又让自己远离了争议的中心。
他没有卷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但朱元璋还是心存忧虑。
于是他找了个理由去找耿炳文守边,未经召集不准回京,不准随意离开。虽然他失去了自由,但比起其他人,他也算是保住了性命。
而这样一来,耿炳文家族就彻底远离了权力中心,反叛朱元璋更是无望,朱元璋拔掉了心中最后一根刺,彻底释然。
总结
朱元璋虽然靠着自己的努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也堪称白手起家。
仅此一项能力和成就,就值得我们后辈不断地赞扬和学习,但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有许多帝王的品质。
比如来自天性的猜疑,尤其是从小到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加严重了,尤其是他登上皇位,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刻提防着别人。.
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他带领明朝走向了鼎盛。就是他的领导,我们一提到明朝就只叫大明朝。朱元璋甚至在年老的时候,都在为明朝的发展谋划和准备,一生都在为明朝的发展做出贡献。你觉得朱元璋怎么样?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