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虽然他入了官场,但是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以穷苦百姓为主人公,白居易做到了诗人的最高境界——文章和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所作的描写百姓生活的诗歌数不胜数。
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跃然纸上,让人深感其中。
读者从这两句诗中读出来的百姓生活的艰难,都不如《卖炭翁》一文来的震撼。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小见大,刻画的是万千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在百姓穷困潦倒的背后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腐败,昏庸的君主,官员的贪污,让百姓对生活没有了期许。
《卖炭翁》一文,读来字字泣血。
《卖炭翁》是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时代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能读到百姓生活不易,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诗人白居易对统治阶级的义愤填膺。那时我们自认为读懂了,了解透彻了。但其实都是为了考试的浅显理解。
老翁这么勤勤恳恳地烧炭,那他得来的钱应该足够他生活富足了吧。其实不然,“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卖炭的钱也仅能买来身上唯一一件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直接描写老翁生活的艰难,而是从侧面展现。读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老翁的贫困生活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这句诗虽然描写的是卖炭翁的内心活动,但是把当时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在生活的泥潭里艰难挣扎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终于天气如了老翁的愿望,迎来了“一尺雪”,他的炭能卖出好价钱了,在寒冷的冬天终于能买上一件冬衣。
他满怀希望,在天不破晓就整装待发,用牛车拉了“千余斤”的炭,准备去集市上卖。可是就在“牛困人饥”之时,“翩翩两骑”来到了他的面前。
他们是谁呢?是“黄衣使者白衫儿”。也就是说他们是皇宫的人,腰缠万贯,肯定不差卖炭的钱。但是没等老翁商讨价钱,他们竟然“回车叱牛牵向北”,将牛车和炭全部抢走,只留下“半匹红纱一丈绫”充当买炭的钱。
全诗到这就结束了,但是老翁的生活就到这结束了吗?并没有,他本来寄希望于炭能卖个好价钱,可是现在血本无归,他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下去?
诗人并没有多加赘述,读者却能够发散思维。白居易并没有在文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他的感情,而是引导读者去挖掘,去想象。
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了诗人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更能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愤懑之情。
年少的读者都爱憎分明,对“晓驾炭车碾冰辙”的老翁极尽同情,却也恨其不幸怒其不争,对蛮横抢夺他人财物的“翩翩两骑”极尽厌恶,恨不得钻进书里暴打他们一顿,再用自己的“同情之心”挽留老翁。
更有甚者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老翁的年代,一定会奋起反抗,不能那么屈辱地活着。
少时读来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自己一直在“温室”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觉那样穷困潦倒的生活距离自己很遥远。因为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所以才能肆无忌惮得对卖炭翁的忍气吞声加以点评。
每个少年都会憧憬未来的生活,比如举着红酒杯,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在一众成功人士之间言笑晏晏。虽然说起来有些荒诞不经,有大放厥词之嫌,那也是因为,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少年,认为成功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曾经的豪言壮语也有抛却脑后,在社会中没有一步登天,只有脚踏实地。长大就有要承担的责任,有要承受的压力,在生活中受到了掣肘。
再读《卖炭翁》,就有与少年时的不一样的体验。
少时只能是理解了皮毛,长大后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才可以说理解了它的内涵。“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没有人不向往圆满美好的生活,卖炭翁受生活所迫,就只能希望天冷一些。
现在读就有些感同身受,即使工作很辛苦,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希望感谢工作,不禁潸然泪下。
当初的雄心壮志早已成了年少轻狂的回忆,有一份高薪的工作都成为了梦想,面对一月寥寥无几的工资,也担心有一天会失去这份工作,再次读起《卖炭翁》,便没有了小时候的情感,更多的是理解他的不易与无奈,这大概便是感同身受吧。
现如今面临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买房,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高到让人可望不可即,虽然三四线城市会便宜些,但是年轻人却又有鸿鹄之志,想在大城市打拼,不愿在小城市里“憋屈”生活。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眼里有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心里有理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生活还得继续,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明天便是人生的转折点,但无论如何都要向阳而生。
正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求之事并不必太多,能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