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从2020年开始,基本停止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近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颁布,如同滚滚春雷,将迎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一季。《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将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出台了包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在内的一批制度性标准。
《规划》明确提出,多措并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别高技能人才(含高职及以上学历)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那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教师的门槛是不是更高?现在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将何去何从?校企合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采访了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
“双师型”教师需要文件来提炼。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兴洋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曙光,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水平。
在孙兴洋看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岗位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双师型”队伍建设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前职业院校招聘教师,对学历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企业工作经验。我们每年招聘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安排招聘有3年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但实际申请人中有工作经验的比例很小,大部分还是应届毕业生。
这些从学校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老师中,不乏硕士、博士。毕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要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学士学位。目前,大量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入职业院校,而这种趋势正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孟庆国所担心的。“如果不规定,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就会出现问题,大量博士生进入了职业院校。但是,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地方。博士生可以承担这里的实践教学吗?他们愿意学吗?你愿意教书吗?这些都是问题。”
比如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1%,其中博士占14%。学校书记刘明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以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近年来博士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为了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他所在的学院近年来在招聘上开始从学历向实践经验倾斜。
因为刘明生发现,高职院校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刚开学就开始教书,实践技能非常薄弱。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学院每年投入60多万元支持教师到企业实习
“目前职业院校的新教师几乎都来自研究型大学,技能偏低,不能有效胜任技能部分的教学任务。他们只能‘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手艺’。”对此,孙兴洋也很无奈。“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练型的教师,难度太大,成本太高。像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要求职业院校新教师有5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所以节目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孟庆国看来,方案要求教师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不是提高了教师的门槛,而是应该这样规定,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是一种教育类型,即使科研,也要面向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大部分研究定位已经不能延伸到职业院校”。
但什么是有效的“企业3年以上工作经历”?「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是够留在企业3年,还是要求在技术岗位工作3年?孟庆国认为,这部分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文件来细化规定。“因为工业、农业、制造业等每一个相关专业之间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从业经历应该与所教授的专业直接挂钩,可以从事那个领域的实践教学,而不是留在企业。所以相关规定需要细化到每个专业。"
职业教育教师报考难度较大。
该方案的出台,可以说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改革发展明确了路线图,对于学校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应届毕业生报考职业院校的老师是不是更难呢?在职业院校现有的老师身上会激发出哪些化学反应?
根据计划,“2020年起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在刘明生看来,这对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直接从大学升入专科学校难度更大。“但如果师范生在校期间与用人单位、相关合作企业、毕业生本人签订多方协议,提前规划设计好自己的企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培训,应该能更好更有效地为教师打下基础。”
“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刚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不明确,甚至麻木。工作三年后,他们对个人职业发展会有更现实的想法。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报考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职业定位会更加明确和强烈,同时也会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他们会更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会更有职业成就感。”孙兴洋认为,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坦言,未来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中必然会减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这可能会对一些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造成压力,但也为更多适合的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打开了大门。他们有了职场经验后,主动转行接受职业教育。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意愿得到了加强,能够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也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开展“1 X”证书制度培训全体教师,以此培养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其中包括全面实施全员五年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一年教育见习和三年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另一方面,冯想在企业中加大对能工巧匠的选拔和任用。“目前我们只是缺少有实践经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工人。下一步可能会在这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突出能力导向,不仅仅看学历,还要看他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这可能是学校未来的一个方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这在目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专门从事学校核心课程、培养核心岗位能力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要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在冯看来,在过渡阶段,双师架构的教学团队可能更切合实际,即由部分理论教学能力较高的教师和部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强调团队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目前教师现在还达不到‘双师型’的要求,所以会抽时间去企业锻炼,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一下子去。从点上看,只有部分学校老师能来上课,部分聘请企业师傅兼职,一个班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它就会过渡到我们更理想的状态。”冯对说道。
校企共建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职业教师去哪些企业培训?如何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更愿意去职业院校教书?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有合适的企业为教师提供工作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刘明生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因此,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对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但要求新教师有三年企业工作经验。“这三年够吗?是‘双师型’教师吗?我们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不断更新升级。教师要到生产一线才能学习和掌握。因此,学校和企业建立动态的双向沟通机制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孟庆国说。
除了让老师去生产一线,如何让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高校授课也是一个问题。过去,冯也试图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或专职教师,但他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学校的待遇和企业没有竞争力,一些手艺人不愿意来;第二,如果企业工人愿意来学校兼职任教,如何协调企业的工作?企业支持吗?第三,时间问题。一般来说,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比较固定的,能否与企业的工作时间灵活衔接也是个问题。
黄伟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打造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共同体。建立100个校企共建的教师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习一个月。完善“定岗流动”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聘请行业导师到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多位职业院校负责人认为,如果这些利好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就需要用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参与共建的企业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