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黄台之瓜:武则天杀尽宗室,为什么还是无法推翻唐朝?

黄台之瓜:武则天杀尽宗室,为什么还是无法推翻唐朝?

历史上,汉唐建国初期都曾遭受母后外戚的篡权威胁。汉高祖刘邦知道吕后的强势与太子的柔弱,一直想换赵王如意为继承人。无奈张良屡次劝阻,太子又引四皓为羽翼,难以动摇。于是他只得跟诸将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在临终之前,刘邦嘱托吕后要重用陈平,还说“周勃重厚少文,然

安刘氏者

必勃也。”可见,刘邦虽然知道吕后势力不可铲除,但他在后事安排上,仍希望制衡吕氏。

结果,刘邦一死,吕后就杀害赵王,架空惠帝,独揽大权。惠帝驾崩后又废杀少帝,立假子常山王为傀儡,封诸吕为王,独制天下事。吕后驾崩前不忘叮嘱诸吕“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然而大臣们都不拥护诸吕,齐王率先起兵发难,灌婴奉朝命伐齐,却逗留不进、来回观望。结果太尉周勃驰入北军,将士皆左袒拥护刘氏,尽斩诸吕男女,迎代王入朝继位,恢复汉室。

唐朝时,武则天也效法吕后,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同时提拔诸武,但最终她也没能逃过“神龙政变”的结局,晚年被唐朝大臣所推翻,大唐帝国又得以光复。吕后与武后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她们所挑战的其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

父权社会

武则天(624—705)

武则天曾意图摘尽“黄台之瓜”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早逝,有四个直接被武则天杀害,最终仅剩下的两个分别是唐中宗和唐睿宗。

武则天在做昭仪时,就曾闷杀自己的女儿以便嫁祸给皇后。等到她荣升国母后之后就废掉了原来的皇长子

李忠

,立自己的亲生儿子

李弘

为皇太子。而李忠最后被武则天流放到黔州,并赐死,年仅二十二,无后;

泽王

上金

和许王

素节

都不是武则天所生,武三思命周兴诬告他们谋反,素节被缢杀、上金也跟着自尽,他们的后人都惨遭杀害;

太子

李弘

是武则天的长子,有贤德之名,受到高宗的喜爱。武则天常常担忧他太过聪慧,不便于自己专权。李弘又曾请求释放萧淑妃的宫人,因此被武后厌恶。《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

天后鸩之

也。”

李弘既死,又立次子

李贤

为太子。李贤曾监管国事,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高宗也曾手敕褒奖。李贤又注《后汉书》,表上之,高宗赐物三万段。当时正议大夫明崇俨因符劾之术受到武则天的信任,宫中又经常传言说李贤是武后的姊妹韩国夫人所生,这令太子感到很不安。后来明崇俨被人杀死,武后怀疑是李贤指使的,便使人发其阴谋事,并以此为由,废太子为庶人,幽于别所。高宗想要宽赦李贤,武则天却说:“大义灭亲,不可赦”,最后仍逼其自杀。

至此,武则天前后一共逼死了三位太子。

《新唐书》记载,唐肃宗时,广平王为太子、建宁王功大。张良娣与李辅国诬陷建宁王,肃宗听信谗言,赐死了他。张良娣与李辅国又继续谋危太子,大臣

李沁

便援引李贤的故事来委婉地劝肃宗不要再骨肉相残。他说李贤曾写作《黄台瓜辞》,希望感悟武则天,其辞曰: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李沁告诫说:“

今陛下已一摘矣,慎无再摘!

”广平王最终在猜忌之下,得以平安。而李贤被“摘”之后,晚年的武则天也颇有悔悟,没有继续杀害中宗与睿宗,而且放弃了立侄子为太子的念头——也许她明白了,虽然可以夺取唐朝的政权,但是即使权力再大也改变不了父权社会的继承关系。

“慎无再摘!”

武则天为什么又要重新迎立太子?

章怀太子李贤被废之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李显

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唐高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帝位,是为

唐中宗

。中宗才登基五十五天,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禁了起来。之后她又立第四子

李旦

为帝,是为

唐睿宗

。李旦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在武则天废唐建周后,他便降成了“皇嗣”。但是武则天并不打算让李旦做自己的继承人,她一度考虑过武承嗣与武三思继位的可能性。

称帝后,为了镇压唐朝反对势力,武则天大肆残害李唐宗室。又兴起酷吏之风,鼓励告密。御史中丞

李嗣真

深感痛心,上疏谏言说现在是酷吏操生杀之柄,窃人主之威,导致“按覆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的混乱局面。满朝文武朝不保夕,或被政敌所攻,或被同僚所告,或被奴仆所陷,谁都不知道冤案哪天会掉到自己的头上。酷吏来俊臣更是倚势贪淫,每看到百姓家有貌美的女子,就使人告其罪,抄其家,然后娶其女,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武则天为什么要鼓励告密,挑拨大臣间互相迫害呢?为什么要重用周兴、来俊臣这种酷吏小人来治天下呢?为的就是要让大臣和百姓畏服于自己,不再心念唐室、抵制武周。

在晚年,关于立嗣,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她一方面想用武氏来取代李氏,可是对于父权社会来说,儿子作为继承人比侄子更有利。夏官侍郎

李昭德

曾跟武则天私下讨论立嗣问题,李昭德说武承嗣的权力太重了。

武则天回答道:“吾侄也,故委之腹心。”

李昭德说:“

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

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

这让武则天颇有感悟。数年后,武承嗣、武三思都谋求为太子,常常派人劝武则天说:“自古天子

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武则天听后犹豫不决,不知道立同姓的侄子还是立异姓的儿子对自己更有利。这时狄仁杰进言说: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可谓善于劝说,他知道武则天考虑问题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因此需要点醒她认清现实。武则天虽然能够使用威权来压服天下,但是个人的权力再大也改变不了那个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武则天是个女人,她对于李氏来说虽

是由外族而来却嫁入家内

,对于武氏来说则是

本族之人却已出嫁在外

。家族的财产总是要力求在内部传承,而武则天的“家”与“族”却是分裂开的,这是父权制度下妇女的处境。

武则天最终还是认清了这个现实,先家后族,迎回了唐中宗,并且不可避免的在神龙政变中被唐朝推翻,但仍入李唐太庙。

狄仁杰利用父系家族继承制度来说服武则天

父权制度是武则天无法推翻唐朝的根源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论述了古代社会的结构,认为在初民时代,

群婚制

盛行,人们只知道生身之母,而不能确定亲生父亲。所以形成了许多由一个母亲为纽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母系氏族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因此族内的女性要招纳族外的男性为夫,而族内的男性也要到族外去寻找妻子。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母系氏族里的女性都是本族人,而他们的丈夫都是从其他氏族被招纳进来的

。氏族内部的财产归氏族所有,丈夫是外族人,所以在他死后,他的个人财产要重归原氏族,被自己的母亲和姐妹瓜分,这是母系社会的特征。

后来,随着群婚制逐渐被对偶制取代,每个人都有了相对固定的伴侣,都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对象,这才使生身之父逐渐明确了下来。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狩猎、农耕等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了采集,氏族内部的男性成员产量越来越丰富,个人财产越来越多,与女性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样就形成一种矛盾,对于每个氏族的利益来说,族内财产积累得越丰富越好,但是死掉的男子所遗留下来的财产总是要流回他的本族;对于家庭利益来说,父亲的财产也应传给共同生活的子女,但是在母系氏族里,父亲是外族人,他的亲生子女不能继承财产,而侄子、侄女却享有继承权。这样,

家庭制度跟财产继承关系产生了矛盾

,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当男性的劳动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女性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之后,母系氏族就逐渐瓦解了。家庭制度颠倒了过来,

男子都是本氏族内的人,而女子则是由外族嫁过来的、或者以后要嫁到外族去

。这样,父亲的财产才能被子女所继承,氏族内部的大量财富才不至于流失。因为女性在生产上处于依附地位,她们主要从事家务劳动,本身就没有积累多少的财产,因此母亲离世后,她的少量财产流回娘家,这对氏族的利益损失远比母系社会时要小。为了维护氏族和家庭财产利益,父系氏族就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并且形成了以父亲为核心的

家长制度

父权的确立是女性权利最大的一次溃败,它把妻子和母亲的地位极大地贬低了。女子的子女由她的氏族转到了丈夫的氏族中去,女子在结婚以后丧失了原来作为父方亲属在氏族中权利,而在夫方中只能得到微薄的补偿(所谓的彩礼起初是付给女方氏族的,最后付给了女方家庭)。女子在夫方氏族中的家庭经济地位被孤立了起来,她不是家长,而是家长的仆役。

武则天起初想要抗拒这种父权制度,可是当她明白自己无力改变继承关系,知道侄子不会为姑姑立庙、只会供奉自己的父母时,她最终又犹豫不决。李昭德告诫说:

“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

这就说中了父权社会的现实,一个人或许可以改变一个朝代,但是只有几代人才能变革一个古老的社会风俗制度。吕后和武则天对此也无能为力,她们夺取权力时只能不择手段地去压服敌人,而失去权力时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挽回。所有周勃一入北军,将士皆左袒拥刘,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时也知道天下人心久思李氏,故而群臣一谋即合,没有受到太大阻挡就推翻武后,光复了大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吕后,武后,宗室,李弘,唐朝,酷吏,李贤,武则天,唐高宗,太子,消息资讯,吕后,李贤,武则天,太子,氏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吕后,武后,宗室,李弘,唐朝,酷吏,李贤,武则天,唐高宗,太子,消息资讯,吕后,李贤,武则天,太子,氏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吕后,武后,宗室,李弘,唐朝,酷吏,李贤,武则天,唐高宗,太子,消息资讯,吕后,李贤,武则天,太子,氏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