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各有其志,但父系社会下,家族的传承之人多为嫡子长孙,皇位的继承更是如此。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有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先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皇后,在高宗因病不适时又协助其处理朝政。
在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在七年内连废二子,于公元690年,改唐为周,登基称帝,这正是“武周改革”。
那么,武则天到底为何能成功改唐为周?武周改革对于李唐王朝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武周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出身名门,聪慧机敏
武则天出身于并州文水,父亲武士彟本为当地的一个富裕的木材商人,后来因为跟随高祖李渊起兵有功受到封赏。
《旧唐书》中对于武士彟有着“家富于财,颇好结交”的评价,《太平广记》中又记载了他与许文宝贩卖木材为业,收购的木材可以达到数万之数,可见武士彟能力之强,结交之广。也因此,在随李渊建唐,立功封赏之后,武士彟的官场算得上是一帆风顺,屡次升迁,封应国公,并先后被赐田地、奴婢和食邑。
与此同时,唐太宗于贞观十二年重排世家列位,以在朝品秩定门第高下,武士彟得以侪身新贵之列。
武则天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既能接触到商人阶级的视野,又因其父新贵的身份而得以拥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同时扩充视野,使其不至成为深锁闺阁,不闻世事的“闺秀”,而是有了不让须眉的志气与见识。
关于这一点,通过《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看出来。这段史料主要记载了武则天因貌美为唐太宗所闻,被召入宫。
进行之时,其母因不舍而垂泪,武则天本人却道:“见天子焉知非福,何泣也?”
此时的武则天只有十四岁,或许并未有具体的志向,却已有了如此见解。这样的素质固然有武则天自身聪慧机敏的缘故,与其家族的培养也是分不开的。
而在进宫之后,她以三步驯服狮子骢的事迹,更体现出她的应变能力之强和心性坚韧。
(二)两代帝王,耳濡目染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唐太宗封为才人,又因其样貌秀妍妩媚得赐“媚娘”之名。
然而她入宫之时唐太宗年岁已高,对于美色不至于太过沉迷,就现有资料推测,武则天入宫侍奉太宗,更像是太宗为安抚高祖旧臣所做的“政治联姻”。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则天在太宗后宫中并不起眼。在太宗一朝,武则天直到太宗驾崩都未生子,故而被遣至感业寺出家。
按理说武则天身为太宗的后宫中人,在感业寺出家后的命运不外乎青灯古佛。然而她在出宫出家之前,在宫中还有一份情意,对方正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唐高宗。
关于这一段不太符合伦常的感情,各家众说纷纭,有说武则天见太宗将崩,又无子傍身,因而故意勾引高宗,也有学者认为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是高宗最先开始的。
概因当时的高宗与武则天地位悬殊,武则天就算真有心脱困,对太子行勾引之事也是风险非常大的,且成功的几率也并不高。
除此之外,《资治通鉴》中对于这一段也有记载:“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据此可知高宗与武则天之间,最先起意的极有可能是高宗。而且这段情意并非昙花一现,高宗对于武则天确实仍有怜惜。
正因如此,在王皇后为与萧淑妃争斗,帮武则天再度入宫时,她已替高宗生下了两个儿子。其后的武则天先是顺从王皇后,作为其对付萧淑妃的棋子。王皇后见其乖顺,便对高宗举荐她,使其得封昭仪。
然而在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公主死亡事件,这件事在野史中记载为武则天自己所为,但正史中未见记载,但这个女儿的死,确实推动了王皇后被废的进程,加之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的再三劝谏,推动登基之后渴望掌握权力的高宗废黜了王皇后,以武则天为皇后。
皇后的地位,高宗的体弱与对权力收拢的需求使得她有机会接触朝政,而在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重臣交锋的过程又使得武则天不断的得到锻炼,加之高宗有意借武则天之手收敛权力,故而她受高宗教导点拨甚多,这也为之后“二圣临朝”的局面做下了铺垫。
武则天最终成功称帝,与她深受两代帝王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三)受命于佛,嵩山封禅
武则天能以女子之身登临帝位,除去其家室、心计与两代帝王的熏陶带来的心胸眼界外,还与两件事分不开,即宣扬佛法,宣称受命于佛,和嵩山封禅。
武则天大肆宣扬佛法,声称自己受命于佛,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以女子之身称帝,这一做法在当时的本土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学说中都无法找到其合理性和正统性,无法找到合理解释,而外来文化佛学中对此却有合理解释。加之佛学的民间信仰范围较广,以佛法解释女身称帝的合理性,便于宣扬与取信他人。
最先为武则天女身称帝影响舆论的是《大云经疏》,这本经书成书于载初年间,并且呈送于武则天知晓。据史料记载,《大云疏经》中“盛言神皇受命之事”,而这本经书也确实为武则天所用。
在其称帝之前,这本经书被颁布下去,对武则天女身称帝的舆论进行引导。因佛教徒分布范围广,且对女子地位认知较高,又有《大云疏经》中净光天女“以女身当国王”的记载,为武则天的统治披上了一层“受命于佛”的神圣色彩,武则天得以以较小的代价和较为平稳的局面完成了了武周代唐,女身称帝的过程。
除去受命于佛外,武则天在登基后还进行了嵩山封禅。自古封禅皆为帝王,武则天在顺利完成嵩山封禅后,就代表着武周革命的顺利完成。
二、对李唐王朝深远影响
(一)对太子重俊政变的影响
太子重俊实为中宗李显的第四子,其上仍有三位兄长。但韦后所生的长子重润因私议宫闱之事而被杖杀,二子重福因与张氏兄弟有牵连,被韦后外放到地方,三子重俊纨绔性情,行为多有违法之处,且非韦后所生,因而最终中宗复位时,册封的太子是排行第四的重俊。
然而重俊虽然被封为太子,确因其不为韦后所出而常常被安乐公主轻视欺辱,加之武三思对安乐公主和重俊关系的挑拨,作为太子的重俊并未能得到安乐公主太多尊重。
太子重俊被如此对待,长此以往,心中愤恨难平,终于于神龙三年收买羽林将军,矫制发动三百羽林军攻入武三思、武崇训宅邸,将二人杀死。
然而这次政变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韦后事先得到消息,与中宗一起揭露出太子重俊矫制之事,太子重俊为左右所杀,这次政变也因此失败了。
此次政变明面上是因安乐公主与太子重俊的出身问题导致的矛盾。实际上,安乐公主与武三思、武崇训等人一起,在朝堂上干政,将之前发动“五王政变”的主要人物驱逐出中央,而安乐公主对太子重俊的态度也与武三思的挑拨有关,可见武则天此时虽然已经退位,武氏家族却并未受到太大损伤,武周革命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对李隆基诛韦后的影响
武崇训死后,武则天的侄子延秀成为了安乐公主的驸马。因其有不臣之心,促使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改革称制之心更盛,此二人欲效仿则天皇帝,更进一步,为免中宗阻碍,韦后与安乐公主密谋毒死中宗。
中宗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秘不发丧,朝中氛围一片古怪:韦后总揽庶政,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则倾向于立皇四子重茂为太子,由韦后知政事,相王参谋政事。
然而这一提议并不符合韦后心意,其门下楚客遂以叔嫂不通问的理由反对。同时,韦后门下楚客还准备了图谶,预备以此为理由为韦后更进一步铺路。
兵部侍郎崔日用恐惧韦后图谋太大,将此事秘密禀报给相王之子李隆基。李隆基为保全李唐江山,预备发动政变。
他为此一边影响舆论,一边拉拢政治盟友。
最终,李隆基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韦氏集团的主要人物皆亡。
以上诸事,从韦后和安乐公主密谋更进一步,到李隆基为发动政变还要与太平公主结盟,都可以看出武周改革对于李唐的影响。则天皇帝虽然退位,但其事迹和先例使得后来者无不蠢蠢欲动,武氏集团形成的政治财富也通过继承的方式留存。
(三)对玄宗诛灭太平的影响
睿宗继位后,太平公主专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短暂盟约也因而破裂。且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的小女儿,自小备受宠爱,其政治能量和背后的太平集团势力的强盛都使得睿宗及李隆基掣肘,双方矛盾几度激化,已然不可调和。
最终太平公主失败被赐死。
睿宗得以顺利继位,离不开他曾被废止的缘故,这发生于武周时期,而太平公主的太平集团也发端于武周年间,甚至后来的玄宗李隆基的重臣们也因经历了武周革命而带有了该时期的痕迹,可见武周革命影响至深。
三、小结
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女皇帝,其改唐换周,进行武周革命,对于李唐王朝乃至后来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武周之后,唐朝的公主王孙,文臣武将都受到其影响。
参考文献:
1.《“武周革命”对李唐王朝的影响》
2.《武则天及“武周革命”论述》
3.《受命于佛——佛教政治理论与武周政权的正统性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