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金军沿长城设防,却不敌10万蒙古军,成吉思汗赢得很莫名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统合了整个蒙古之后,在怯绿连河发起誓师,随后亲率蒙古大军十万南下。
南下之后,他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金国可以拉拢指望用他们以夷制夷的汪古部。
金国入主中原之后,女真部队的战斗力就一溃千里,为了保障边疆的安全,他们学习汉人以夷制夷战略,分化各个草原部落,让他们互相提防,互相攻伐,以求自身安稳,这一手平衡手腕,在成吉思汗出现之前,一直还玩得转,可是成吉思汗的崛起打破了草原的平衡。
佣兵十多万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汪古部这样武装力量不足万人的部落可以抵挡的。
汪古部是一个干脆的带路党,一看成吉思汗大军如此浩荡,立马选择了投降,随后摇身一变成了带路党。
先投降后带路,可苦了金国朝野。
金国虽然长期警惕蒙古的崛起,也有防备预案,但当蒙古大军真的要来的时候,边境地区糜烂的局势早已失去了控制。
边防松弛,盟友背弃,敌人势大,三重因素叠加之后,金朝皇帝完颜永济慌了神。
立马在中都城北面的桓、昌、抚三州布置防线,同时又调集大同府军队作为后援队,随时支援前线。
这所有的战略防御,都围绕着长城沿线开展,也算金国充分汉化之后,聪明的决定,我不跟你打野战,我就据城坚守。
这计划当然没毛病,奈何金军承平日久实在没啥战斗力,统兵将领也不给力,面对成吉思汗大军,几乎一触即溃。
成吉思汗令三万兵力牵制大同金军之后,率领七万主力,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长城防线。
长城漫长,一点告破,虽不至全盘皆失,却足以引发后方震动。
长城防线被突破的消息,传到金国都城,金朝皇帝完颜永济慌了,怒了,气愤的他立马换帅,让原本的副帅完颜承裕主持战斗。
早已士气低落的金军,又遭遇换帅打击,士气更加低落、
至于这新任主帅完颜承裕,其实也是个不堪大用之人。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撤退,撤到哪咧?答案是:野狐岭,一个后来金国的伤心岭。
安排大军撤退到野狐岭之后的完颜承裕依旧感觉不安,于是下了一个绝对荒唐,甚至影响胜负的决定。
他居然下令金军,主动放弃了桓、昌、抚三城。
完颜承裕心中想的只有,蒙古骑兵如果抄小道袭击中都,会让皇帝陛下胆寒,随后跟自己算账,而从未想过前线会不会出问题。
一路撤退的金军就这样主动放弃了,墙高城大,物资充足的前敌壁垒。坚守山岚叠嶂的野狐岭区域。
这个致命失误,让金军失去了牵制蒙古大军的后方棋子,也失去了包抄金军后路的可能。
成吉思汗是何种人物,一见完颜承裕犯下如此错误,立马开始围攻兵力空虚的桓、昌、抚三城。
攻下城池之后的成吉思汗,获取了大量粮食和财帛,又有吃的,又有钱那,本就士气高涨的蒙古人欢欣鼓舞起来了。
在他们看来,这金国军队,完全就是后勤大队吗。送钱送粮送得不亦乐乎。
钱粮充足之后的蒙古人,进军野狐岭,而本就士气低迷的进军,一退再退,退到了野狐岭终于无路可退了。
随后,就是决定金蒙命运的野狐岭之战时间。
真实的野狐岭之战,其实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野狐岭突袭战,第二阶段则是会河堡击溃战。
以劲兵七千余大兵,战于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众遂溃。——《金史》
当时蒙古大军,先锋七千人攻击野狐岭,两军随后爆发小规模战斗,士气低落的金军战斗力拉胯,眼见形势不利就不敢应战,开始撤退,这一撤就撤到了宣平。到了宣平之后的金军主帅完颜承裕依旧不敢和蒙古人对峙,居然继续南撤。
这一路撤退,让金军不断失去战略要地,原本兵力占优,地利也占优势的金军,因为撤退太猛,失去了地利优势,也让大军疲于奔命。
追击的蒙古骑兵面对士气低落,无险可守的金军毫不客气,全力攻击,然后,金军四十多万人悲剧了,全军覆没了!
唯一逃亡的仅只有主帅完颜承裕一人而已。
八月,大元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
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金史》
金史上寥寥数笔,不过百字的内容,诠释了这一仗的真相。
金军惨败,最根本原因就是,这完颜承裕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打仗不行,跑路第一。
如果他稍微有点脑子和胆魄!
就不会轻率放弃桓、昌、抚三城,让蒙军后顾无忧获得补给无数。
就不会轻易地撤退野狐岭,给蒙军不断追击的机会。
更不会临阵对峙时还跑路,给蒙军击溃的机会。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同完颜承裕这样的将军,无能都不足以形容他,他简直就是国家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