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华”指着是服饰,“夏”有高雅的意思,寓意着礼仪之邦,华夏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代名词,它还有着更加深层是含义。
“夏”除了代指礼仪之外,也是代表着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距今4000多年,历史文明悠久,但从考古遗址来讲,比夏朝遥远的古遗址还有很多,比如距今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又或是距今7000年前的要仰韶文化,甚至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都被我们发现了,然而夏朝却成了历史上缺失的一环。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若是存在夏朝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始终都找不到呢?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在甲骨文出土之前,最早的文献是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一些文史资料,《国语·周语》中最早提到了夏氏族成员鲧,他因为治水失败被诛杀于羽山,鲧死后,大禹受命继续治水,他治水有功,又征讨三苗颇有名望,舜就禅位给了大禹。
大禹“禅位”给皋陶时,皋陶却先死了,大禹就只能禅位给了伯益,在“正统”的史书中讲大禹的儿子启得到了众人的拥戴,被推为首领。
然而古本《竹书记年》却有:“舜囚尧、禹逼舜、启杀益”这样的记载,法家韩非也是提过这件事,并认为禅让制只是儒家吹捧出来的,并不存在,古本《竹书记年》的记载太过于颠覆人的三观,史学家并没有将其当做正史。
《史记》、《国语·周语》的成书年限跟夏朝相隔甚远,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也只能通过口述,在人们口口相传下,历史事件难免会出现偏差,现代的考古学家也是致力于从考古遗址中剖析更多的真相。
在殷商甲骨文出土之前,西方也不承认商朝的存在,认为商朝只是周朝人杜撰出来的,当甲骨文面世之后,彻底粉碎了西方的质疑,然而考古学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推出的“夏商周年表”却引发了西方考古界极大的争议。
东西方史学界为此还展开了三次会议商讨,西方是持有反对态度,认为夏朝还存在于神话之中,不要让人误以为夏朝已经被证实了。
那么夏朝真的不存在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三代(夏商周),皆在河洛之间。
一向颠覆人三观的《竹书记年》同样也有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在考古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由于没有出土系统化的文字,史学界定位为:“疑似”夏朝遗址。
2008年,清华大学收到了一批捐赠——2288枚战国竹简,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破译过程中发现这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也是最古本,他猜测现在流传的《尚书》是儒家的伪作。
其中一篇《尹诰》文中写有: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西邑夏”就是夏朝,也是周朝对夏朝称呼,周王讨伐商朝时,就是打着“复夏”之名,“夏”这个名字,在周朝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但是商朝、夏朝人会这么称呼吗?
至少在甲骨文当中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夏”字,正因为没有这个“夏”字,考古学家也是质疑起了夏朝的存在,但这份竹简的出土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方向,李学勤在甲骨文当中发现“西邑”二字,他推测“西邑”就是夏朝的都城。
进入周朝,“邑”泛指县,《尚书·大传》中说: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
周朝文献本就十分匮乏,历史学家也以为夏、商两代中的“邑”为一些小地方,谁能猜想“邑”有可能指一个都城。
毫无疑问夏朝肯定是存在的,至于是不是二里头,还是说在西边的某个地方依旧有待继续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