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泰伯里史》载:“波斯王叶兹德吉尔德在尼哈兀德战役失败后遣使向中国皇帝求援。中国皇帝以两国相距遥远为由,拒绝派援军。相反,中国皇帝派使臣前往麦地那会见哈里发奥斯曼,以洞察虚实。哈里发奥斯曼对等地派了第一个伊斯兰国家官方使团到中国”。
《唐书·大食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大食兵马进攻波斯,波斯不支,其王伊俟侯遣使向中国求援。唐太宗皇帝谕之日:“国君相救,理固然已。然朕自贵大使之口,得闻阿剌伯族为何等人,其风俗,其信仰,其首领之品格,皆甚详尽。人民如斯之忠信,首领如斯之才能,焉有不胜之理。尔其慎修德谨行,以博彼等之欢。”不为救。后伊俟侯被大食击杀,王子卑路斯向中国告难,唐高宗又以远不可师谢谴。大食既灭波斯,益扩地而东。是时介于中国与大食之间者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所谓昭武九姓各小邦及衰微西吐厥各部落,于接触此新兴之势力后,纷向中国乞援。《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中收有当时各小邦请援语体表文,读之可窥见当时之情形。
可以看出当时唐太宗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当时的唐朝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通过贞观之治国力财力极大丰富,假若唐太宗出动大军援助波斯萨珊王朝,说不定世界史将会被改写。当时萨珊王朝的伊俟侯进行了殊死抵抗,直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才彻底亡国。当时的唐太宗,被西域各诸侯封为“天可汗”,有较强的号召力。完全可以派出精锐部队,并勒令当时的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出兵援助。或许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脚步就此停下。当时拜占庭帝国覆灭大批的拜占庭科学家逃至波斯。如果援助成功,萨珊王朝能够继续存在的话,中国的势力可更向西延伸。以唐朝开放的态度,当时拜占庭的西方文化与唐朝的东方文化可能会沟通在一起,创造出更灿烂的文明。而由于唐太宗的坐视不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更加迅猛,伊斯兰文明迅速席卷着中亚大地,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
唐开元三年至五年(715年-717年),葱岭以东的喀什噶尔亦被屈底波所攻陷。开元七年当时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向唐朝求救,而唐朝再次放弃了机会。史书记载“中国皇帝颇能高瞻远瞩,不欲轻启兵端,第抚慰有加而已,各小国从容依于两大之间,亘数十年。大食客税繁重,则求援中国。及中国待之无理,又乞师大食。”
波斯萨珊帝国灭亡后整整100年,公元751年,唐朝终于与阿拉伯展开了决战,而最终以唐朝的失败而告终,此时的唐朝开始内乱,再也无暇顾及西域了。伊斯兰文明开始影响了整个西域。
回望历史,我们是不是该谴责唐太宗当时的妥协政策呢。如果当时的48岁的唐太宗多一点血性的话,恐怕历史真的能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