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国际传播重要主体,我国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要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将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高校应从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建设高校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对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传播体系。例如,清华大学通过全方位创新国际传播工作矩阵,构建了立体国际传播新格局,打造出中国高校的国家级靓丽名片。《2021年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建设报告》显示,清华大学的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在国内高校中再次排名第一,这是该校第五次蝉联榜首,虽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名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其差距呈现出显著缩小的趋势。清华大学建设了全面的海外传播力平台,通过海外社交媒体持续传播规范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内容,多方位塑造其海外形象。
开展国际传播既要掌握国际传播的理论、熟悉国际传播新技术,也要拥有全媒体运营经验、擅长多语种交流以及了解国际关系的最新动态。因此,要实现统筹协同,完善配套机制。高校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政策服务机制,夯实国际传播的保障根基。例如,北京大学在2019年4月成立海外传播办公室,作为对外传播的窗口,以“服务北大核心使命,传播中国高校声音”为己任,原创北大对外传播内容,整合跨界传播资源,从平台与品牌两大维度塑造北大国内外形象。其主要职能包括北大英文信息生产与传播、北大品牌形象建设与管理、国际新媒体运营与维护以及对外关系渠道联络与拓展。目前,该办公室运营北大英文新闻网和“这里视北大”品牌视频网站,以及领英、照片墙等六大官方国际新媒体矩阵,为提升北大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表达方式,实现精准传播。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国际传播内容的定位尚不清晰,在报道上经常局限于外事来访、大型活动、国际会议等新闻事件的直接翻译,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海外群体阅读习惯和喜好的差异,难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各大学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接收习惯,利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深入研究分析海外受众的特点,实现对内容的精准定位和传播。同时,精心谋划传播议题,结合世界动态、国际热点、共性难题等在不同语境下均可产生共鸣的话题讲故事、讲事实、讲情感、讲道理,以此激发观众热情,深入传递核心价值。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抓住“月宫365”计划圆满成功的潜在热点,全程跟进追踪,在其自营的海外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并与国内外的主流媒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中国、美国、英国等近10个国家的几十家海内外主流媒体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直播等形式进行了数百次报道,生动讲述了北航人的科研故事,展现出中国大学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北航的世界影响力,有力展示了中国科技硬实力。
推进国际交流,扩大对外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国际合作项目可方便与海外高校、企业、媒体平台、智库和各类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从而广泛传播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办学理念、文化风貌等信息,有利于塑造高校的海外形象。国内高校要积极拓展高校与世界一流名校、国际主流媒体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伙伴网络,拓宽传播渠道,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例如,清华大学从2016年制订并开始实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积极拓展优质国际化办学资源,构建科研教育全球伙伴体系和基地,形成了以全球创新学院、中意米兰设计学院、苏世民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东南亚中心等为代表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世界和平论坛与“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为代表的高水平论坛;以亚洲大学联盟和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等为代表的多边组织。通过实施上述战略,清华大学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努力讲述中国高等教育的故事,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