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较于真实历史,电视剧毕竟是影视作品,两者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从电视剧来分析,剧情中的“澶渊议和”与真实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有何不同之处?
然而,萧太后却用赵桓的孩子吉儿为人质,逼迫宋军投降,北宋大将潘良坚持要放箭。危急关头,赵桓是应该顾全大局,放弃吉儿的性命?还是用全体宋军将士,包括澶州城的百姓当作筹码,换回吉儿呢?
说完了电视剧剧情,再来看看历史上发生的“澶渊之盟”。若提到“澶渊之盟”,就不能不提及石敬瑭叛变,并主动将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的历史典故。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7年),石敬瑭叛变,自称“儿皇帝”,向契丹借兵并消灭后唐,建立后晋政权。作为回报,石敬瑭向契丹俯首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
自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相继去世,北宋之前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宋真宗赵桓执政时期,北宋已全面转为防守。辽国大将萧挞览为先锋,接连攻克河北河间、河北保定、河北邢台、河北衡水、河北邯郸等北宋疆土。
在宰相寇准的再三鼓舞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战役初始,宋军将领高继勋来到山西草城川,他认为辽国大军实乃泛泛之辈,只要北宋依托有利地形主动出击,便可以击败契丹。
赵桓亲自给萧太后回信:“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共议事宜。果有审实之状,即附边臣闻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桓并不相信萧太后所说的一切,倘若辽国真想议和,那么双方还是走一步看一步。
果不其然,辽国是假意求和,暗中:“昼夜攻城击鼓,伐木之声,闻于四面。大设攻具,驱奚人负板秉烛,乘墉而上”。
宋军也早有防备:“发垒石巨木击之,皆累累而坠;逾十数日,多所杀伤”。
即使萧太后亲自督战,辽军还是无法攻破瀛洲,损失了3万人后,大部队只得先行撤退。
瀛州保卫战的大捷,彻底击溃了辽军一鼓作气拿下关南之地的初衷,更让北宋占据先机。彼时萧太后基本丧失了以武力收复关南之地的想法,她不停地派遣王继忠前往北宋大营,送去求和信。
但辽国大将萧挞览却一意孤行,率领五万辽兵围攻北宋澶州城。这场战役,宋朝床子弩立下大功,一枚箭矢不偏不倚击中萧挞览的额头。萧挞览一死,更坚定了萧太后议和的决心。
按照《辽史》记载:“(辽军)将与宋战,挞览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北宋与辽国都不希望再打下去,毕竟打仗耗费国力,受苦的还是百姓。
辽国与北宋成为“兄弟之国”,双方地位平等,划清领土边界。
辽人不能肆意越过边界,劫掠北宋居民,北宋和辽国还约定了类似于“罪犯引渡协定”。辽国人可以用马匹、牲畜、毛皮,与宋朝人交换所需要的物资。每逢重大节日,两国会互相派使臣前来庆贺。
总而言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成为北宋乃至南宋日后经济崛起的重要基准点。
说完了这些,想必大家已经对电视剧中的“澶渊议和”,与真实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有了一些了解。不过真实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曲折离奇。
就辽国高层而言,也不希望继续穷兵黩武,发动战争。辽国人的诉求很简单,只要他们能有饱饭吃,能与宋朝人展开稳定的贸易往来,也不会老是想着打打杀杀。
而电视剧中却杜撰出刘娥带着儿子来到澶州城,甚至与萧太后等人发生冲突。
如此说来,电视剧里的“澶渊议和”,确实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澶渊之盟”事件,有很大的不同。
至于萧太后与刘娥当面对质的场景,也不可能发生。就更别说刘娥的儿子吉儿,从敌营回来后变成了一个痴傻的呆子。
当然,电视剧只是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的影视作品,就图一乐呵,许多情节也确实有所改动。但还是希望尽可能地尊重史实,希望大家不要将影视剧当成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