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杨再兴曾杀岳飞弟岳飜,后成岳家军头号猛将,战死焚化出两升箭簇

杨再兴曾杀岳飞弟岳飜,后成岳家军头号猛将,战死焚化出两升箭簇

杨再兴(1104——1140),苗族(一说瑶族) ,(两宋之交)武冈军绥宁县石井图(今湖南城步县水东乡)人(《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辞书误记为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抗金名将。

史载,杨再兴身材魁梧,武艺超群,作战勇猛,初为流寇曹成部将,后归附岳飞,在波澜壮阔的抗金战争中冲锋陷阵,斩将刈旗,屡立奇功。杨再兴是岳飞麾下头号猛将,岳家军当之无愧的战斗骨干。

在著名的郾城大战中,他单骑冲敌阵,击杀数百金兵,险些生擒金酋完颜宗弼(金兀术)。临颍战役,率300骁骑为先锋,在小商桥与金军主力遭遇,陷入敌重围中,仍率部死战不退,以寡击众 ,歼敌2000余人,后因马陷河道泥淖中,为敌乱箭射杀,年仅36岁。

《宋史》记载,杨再兴本在流寇(北宋溃军)首领曹成麾下为将。南宋绍兴二年(公历1132年),岳飞奉命率军(神武右军)南下讨伐流寇曹成,首战告捷 ,收复道州,旋即进入位于今天广西荔浦县境内的莫邪关。

彼时,莫邪关守将正是曹成麾下悍将杨再兴。被宋军破关后,不甘心失败的杨再兴并未逃走,而是潜伏在四周,伺机展开报复。史载:

攻破莫邪关后,岳飞帐下位列第五的将领韩顺夫想放松放松,就卸下马鞍,解脱盔甲,让他强掳掠夺来的妇人陪酒。杨再兴利用宋军放松戒备之机率部直捣其营,官军猝不及防,纷纷退避,杨再兴趁乱击杀韩顺夫,又杀了岳飞的弟弟岳飜 。岳飜之死,令岳飞哀恸不已。

后来,岳飞屡次击败曹成,流寇溃不成军,杨再兴虽勇,也难挽颓势,只得随败军四处溃逃。游寇落荒而逃,官军紧追不舍,杨再兴逃走时不慎掉进一道溪涧中,被紧随而至的岳飞部将张宪擒获。张宪想杀掉杨再兴为韩顺夫、岳飜报仇,再兴对张说:

杨再兴败逃时掉入溪中,张宪想要杀死他,杨再兴对他说:“希望你把我捆起来,前去面见岳公”。按理说,杨再兴杀了岳飞爱将韩顺夫和弟弟岳飜,彼此有血海深仇,这一去必定凶多吉少。可岳飞岂是寻常之人?他一见杨再兴,觉得其人状貌非凡奇特,一表非俗,就当场将他释放,还说:“我不杀你,你应当以忠义之心报效国家”。杨再兴感激涕零,跪地拜谢岳飞。

之后,杨再兴追随岳飞与伪齐军、金军作战,屡建奇功。

后岳飞率军屯驻襄阳,欲北伐收复中原失地。他先派遣杨再兴率偏师到西京(洛阳)长水县的业阳,与伪齐军作战。激战中,杨再兴一马当先,先后斩杀了敌将孙都统和统制官满在,歼灭500多敌军,余众溃散。次日,与伪齐军再战于孙洪涧,击溃了2000多敌兵,一举收复了长水,缴获了两万多石粮食分给了军民,全部收复了西京(洛阳)所辖的险要关隘。此战让杨再兴名噪天下,并成为岳飞帐下头号猛将。史载:

收复西京以及附近的各处重镇后,杨再兴得到了伪齐军遗留的战马万余匹,草料数十万。中原地区闻风而动。旋即率军进至蔡州,焚毁了伪齐军囤积的粮食。

后岳飞在郾城之战中以寡击众,打败了优势金军,金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恼羞成怒,会合金酋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汉儿军(汉人组成的军队)”大将韩常的军队,集结成6万兵马 进逼岳家军,以图雪耻。

岳飞派其子虎将岳云挡住敌军,往来冲杀,苦战了数十回合,血染战袍仍死战不退,金军有些支撑不住了。杨再兴再次显示出“拼命三郎”的本色,策马冲阵,在金军阵中横冲直撞,直奔其中军而去,欲活捉完颜宗弼(金兀术)却未能得手,亲手击毙了数百金兵 ,奇迹般地杀出条血路安全返回宋营。

完颜宗弼震怒,再次集结12万兵马开至临颍,以图与宋军展开决战。是役,岳飞任杨再兴为先锋 。他自告奋勇率300骑兵前驱侦察敌情,不料却遇到了金军主力。《宋史》是这样记载他悲壮而惨烈的最后一战之场景的 :

临颍大战时,先锋杨再兴率300骁骑与金军主力遭遇于小商桥(今河南临颍南25里处),他并不退避,而是主动发起了进攻。杨再兴以及300勇士以一当十,奋力冲杀,竟然杀死了3000多个金军将士,其中有万户(师级)撒八头领、还有千户(团级)百人。混战中,负伤十余处的杨再兴因战马陷入泥淖中而难以自拔,被金军乱箭射杀 。杨再兴力战而死后,岳飞命敢死之士抢回了他的尸首,火化后竟得到了两升(大约为3、4斤) 箭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完颜宗弼,杨再兴,岳飜,临颍,猛将,韩顺夫,齐军,岳飞弟,曹成,金军,故事传记,岳飞,杨再兴,韩顺夫,曹成,金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完颜宗弼,杨再兴,岳飜,临颍,猛将,韩顺夫,齐军,岳飞弟,曹成,金军,故事传记,岳飞,杨再兴,韩顺夫,曹成,金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完颜宗弼,杨再兴,岳飜,临颍,猛将,韩顺夫,齐军,岳飞弟,曹成,金军,故事传记,岳飞,杨再兴,韩顺夫,曹成,金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