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为主导。
事后,也是他们五人被李显封为郡王。其中张柬之被封汉阳郡王,崔玄暐被封博陵郡王,敬晖被封平阳郡王,桓彦范被封扶阳郡王,袁恕己被封南阳郡王。
因此,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张柬之、敬晖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无疑是成功的。此次政变以武则天颁下制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而告终,而张柬之等五人也一一被封为郡王,位极人臣。
可是政变虽成功,李唐江山也重回李姓皇族之手,但居功至伟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之后的结局,却只能说是悲惨。
张柬之被贬泷州,后气愤而死;崔玄暐流放古州,后病逝途中;敬晖利流放琼州,后被周利贞虐杀;桓彦范流放贵州,后被周利贞虐杀;袁恕己流放环州,后被周利贞虐杀。
可以说他们挽救了大唐,却未能挽救自己。他们扶了一位不该扶的皇帝,最终也间接的死在了这位懦弱的皇帝手中。大唐的天下虽然回来了,他们的命却也丢了。
其实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会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自己的仁慈,他们对武氏家族,对武氏余孽太过仁慈,正所谓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最终他们也自己的仁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年,张柬之等人在逼迫武则天退位后,并没有对武三思集团下手。其实,早在神龙政变时,洛州长史薛季昶就对敬晖说道:“二凶虽诛,产、禄犹在,去草不除根,终恐复生”,就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虽然伏诛,但如武三思等这些武则天的子侄并未伏诛,如果不趁这个时候将他们诛杀,日后必成祸害。
敬晖在听到这个建议,其实是很赞同的,可是由于领头人张柬之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道“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就是杀武三思等人需听皇上的,皇上乃是英明之主,我留下武三思等人,是想让皇帝亲自下令斩杀,借此立皇威。
张柬之的初衷是好的,大唐刚从武氏手中夺回帝位,李显的确需要做一些事情来震慑有异心之人。可是张柬之绝对想不到的是,他费尽心思拥立的李显会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正如《旧唐书》所言,李显就是一个“孱主”,他就是一个“以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唯取当年之乐”的昏君。
张柬之万万想不到,他非但没有杀掉武三思等人,反而是让武三思继续做着大唐的重臣。更甚者张柬之更没有想到的是,他辛辛苦苦从武则天手中抢回来的大唐江山,会被李显拱手让于皇后韦氏。
最终得知事情真相的张柬之只能哀叹地说句“今反如此,事势已去,知复奈何!”。就这样错过最佳时机的张柬之、敬晖等无人,最终被重新掌权的武三思,和那位想学武则天,并视他们为眼中钉的韦氏给联手迫害而死。
张柬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太不了解李显了,或者他很了解李显,只是忠于李唐的那颗心,让他选择性地忽略了李显软弱的性格。他自认为李显会如同他的祖父太宗皇帝一样,英明神武,重振大唐,可是最终他错了,李显的软弱,李显的昏庸,最终让他们这些忠于大唐的臣子付出了血的代价。
只能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吧!
但或许即使张柬之当时除掉武三思等人,恐怕他们也活不久。以李显的尿性,无论如何韦氏也会掌权,而韦氏又是一个以武则天为榜样的女子,她妄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就这么一个人,她势必不会放过张柬之等这些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老臣,所以最终可能张柬之等人还是会落了个流放,客死他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