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古纸币,人们历来乐意谈论唐、宋、元,至于金代交钞却很少有人提及。宋朝是纸币的初创阶段,对于纸币的运用,进行了很多探索。
元代是中国古纸币的完善阶段,不但自己采用了纯纸币制度,并且对世界上其它地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所不同的是,到了金朝后期,铜钱被废除,纸币交钞成了商品流通领域中唯一使用的货币,使得金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使用纸币的国家。
在海陵王、世宗统治期间,金朝的货币制度在民间市场上仍是以铜钱为主,纸币还是不多的,其中纸币有限地域、限时间、限数量的特点,流通范围并不大。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大量使用辽、宋的铜钱。在金章宗继位之后,出台政策放宽了纸币的发行地域,全国大面积的开展纸币的试行。
同时也废除流通年限。在此时期,铜钱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携带不方便,铜钱铸造的原料有所限制,逐渐的被纸币排挤,形成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
一、看看金朝的货币体系
金朝发行了铜钱、交钞和银币三种货币,造成最严重问题的就是交钞。金代交钞在官库兑换铜钱的过程中与铜钱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大家认同的货币仍是铜钱,交钞只是用来暂时替代铜钱的代用券,类似现在商场的购物卡。虽然交钞只是一种代用券,因为本身有方便携带的优点。
但是其由国家保证能够兑换为铜钱,加上铜钱铸造量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不能解决"钱荒"的这一个严重问题,因此交钞在比较大额的交易中充当了代替铜钱的主币的角色。
但是可以很明确地说,不论是金朝朝廷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交钞持一种歧视的态度。交钞只是现钱流转,是类似于一种中介卷而不是现钱。
在金朝的货币体系之中,铜钱和交钞的兑换关系是维系货币体系存在的纽带。但是这个纽带是非常容易断的,不断的条件就是金朝朝廷掌握在手里的铜钱的数量。
当金朝朝廷没有承兑铜钱的能力时,这个体系就会不可避免地倒台崩塌。造成这种后果有两种可能:
一是国家大行滥发纸币,导致市场上流通货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市场上需求的货币量,且朝廷没有足够的铜钱回收超出货币需求量的交钞,这就是通货膨胀。原本一贯钱可以买到一旦米,现在一百贯也买不到。
二是政府财政长期面临赤字问题,政府掌控的铜钱大量流失,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兑换大额交钞。这两种情况互为因果,一旦发生问题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出现恶性循环,局面已经不可挽回。
交钞是以铜钱的"贯"、"百文"为单位,可与铜钱以 1∶ 1比例进行兑换,但以钞换钱每贯要交纳 15 文工墨钱,而以钱换钞则没有。
可以想到的是,用钱来换钞是不用交纳工墨钱的,这种贴现损失由交钞持有者自身承担了。这个问题并不是纸币制度本身优越性的体现。
而是金朝纸币不当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制度上的缺陷问题由国家政策不断进行查缺补漏弥补上,才保证了交钞继续的流通和应用。
通过农产品、粮食产出和金朝总人口的比例换算能够得出金朝每年交易中需要的货币量是极其巨大的。
海陵王营建中都花费极大,基本上耗尽了金朝的铜钱储备,以至于其南征之时,向百姓预征 5年的税钱来支付这笔开支。
这都实实在在的说明一个问题,金朝在政府所在地区由于巨大的铜钱消耗量导致国库几近空虚。
金朝的纸币制度最开始是在河南地区开始试点实行的,在河北地区和其他地方仍然是以铜钱在社会上流通买卖交易。后期金朝的政府在海陵王后转迁到了中都,中都地区的政府采购按照道理应该全部用铜钱偿付。
但是这种铜钱的需求量相当巨大,每年朝廷在中都的花费有就有300 万贯,但国库哪里有这么多铜钱那,现造也来不及的。
此外朝廷还要把各路府库里的存钱都转运送到中都以供中央政府使用。在河南地区铜钱流通稳定。
那么朝廷的政府采购和财政支出才会相对稳定,当河南的铜钱流通一旦发生问题,中都地区的中央财政立即产生蝴蝶效应发生崩溃。
二、改动货币体制应对货币危机
在世宗统治的最后几年货币危机已经显现,章宗为了解决区域性的货币危机,对纸币制度做了改动。
首先,废除了交钞七年厘革的制度,使现有的交钞全面废除时间限制,确保其流通效用。这在《金史·食货志》里有详细的记载。
此时期的交钞已由地方发行,中都兑换的地方货币演变成为国家印发,以政府所在地的地区为中心的全国性货币了,交钞正是转化的一种形式。
由于一系列政策实施的不正确和政策实施条件有所限制,没有全面铺开,章宗时期发行的交钞破坏了民间流转交钞规则,限制了金额的规定。
陕西立即就出现了通货膨胀,为了稳定钞法,用税来抵钞。实际上陕西商业并不发达,税收远不及河南和河北。因为陕西南临南宋,西接西夏,驻军数量很大,收支无法相抵,靠其自身很难消化超过需要的交钞。
陕西的情况如此,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究竟民间市场上流通需要多少交钞,市面上有多少现钱,朝廷也并不清楚,全部乱套。
这种现象先后在各个地区出现区域性的通货膨胀,最终演化成全国性的通货膨胀。为了应付临时出现的问题。
金朝开始出台限钱法,限制民间私自藏钱,让高于限额的铜钱流通进入市场,但是货币实际的币值并没有稳定的迹象出现。
百姓就不可能放弃对"硬通货"的储存,因此效果极其有限。后来又开始出台支付官俸、兵饷、军需用银钞各半,减少支出交钞数量。
但是银铤实在过大,使用起来相当不便,国家开始铸造银币,一方面以充足的白银填补政府支出,另一方面,用高价值的白银作为交钞的准备金,开始提高纸币的信誉。
政府出台禁止铜钱在市场上流通,限制铜钱在大额贸易中的使用,一贯以上不得用钱,这也是维持交钞的使用价值,保障交钞的信用。
大量发行小钞,希望借此取代铜钱的地位,小钞行用早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到最后来看无论大钞、小钞都没有行用的信用了,失去了市场主体的地位,这边补窟窿那边开始冒水,无济于事。
三、铸造"大定通宝"解决不了纸币的没落
为缓解民间用钱艰难,或许是为了直接增加政府货币收入,让纸币大面积的流通开来,于是开始铸铜钱。
铸造铜钱,就得有铜的来源,政府为了全面收购铜源,百姓不得不在严厉的禁铜政策下,只能通过销钱,来铸造生活必需的铜镜器物。
就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经过了十几年的采购铜源,铸造了"大定通宝"。就是这样好不容易制造出来的铜钱。
宣宗时期,金政府官方"权禁现钱",废止了铜钱的货币功能,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奇象。考察金末货币运行之后,我们知道,由于自章宗后期的财政压力剧增,金政府采取了超发纸币的方法,以应对财政用度不足。
但纸币的超发,引发了纸币币值的大幅贬值。因此,民间拒绝使用纸币,而仅用铜钱等金属货币。面对巨幅贬值的纸币和金政府的废止铜钱,民间转而但用白银,这才进而促进了金末白银的广泛使用。
金末白银的广泛使用,恰恰是金末货币经济全面退化的结果。由此可见,金末铜钱的退出流通和白银的广泛使用。
是在钱、钞、银交替并行的货币体系下,由于纸币超发而造成货币的贬值,货币价值尺度的单一性与多种货币并存的货币运行规律的产物。
在这种复杂的货币运行规律中,通过纸币、铜钱和白银货币之间的彼此替代,从而催生出金末铜钱的退出流通和白银的广泛使用。女真统治者通过反辽灭宋的一系列战争,获取了大量的货币财富,构成了金朝建国之初货币富足但是制度原始的货币运行体系。
这不仅为金朝货币制度发展和演进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而且为金朝中后期货币的制度变迁,框定了难以逾越的路径依赖,也为金末货币运行的混乱种下了无法更改的先天基因。
金朝自 1115 年立国至 1234 年灭亡,120 年间,伴随着政治的封建中央集权演进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其货币运行自建国之初的"以物博易"和"用辽宋旧钱",至海陵自行发钞和铸币,再经世宗特别是章宗的钞法更张,终至宣宗之后的币制之乱及灭亡前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货币政策、货币运与政权统治三者密切相关。货币政策稳定,货币运行平稳,则经济昌盛,社会稳定。
与其相反,货币政策动荡,特别是操纵货币,以图自利,则民生凋零,社会动荡,乃至亡国。
伴随着金朝末期的内外战争、意外天灾和政治昏暗,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下,滥发纸币,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货币领域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金朝也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大金国志》
《东京梦华录》
《大金吊伐录》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