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切的根源与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在这三人生前国家还没有统一。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就是之后的晋武帝,晋朝的开国皇帝,对此负有重大责任。
汉末黄巾起义以后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相互争夺最高统治权,最终造成了三分天下。在曹魏政权当中,司马氏参与政权的时间较早,但前期默默无闻。但是到了后期,尤其魏帝曹睿时期,司马懿成为曹魏集团的核心智囊层,并逐渐掌握实权。
司马氏的崛起,其实源自于曹丕打压宗室。当然,这不是司马懿崛起的先天因素,毕竟在高平陵事变当中,司马懿也没有完全控制中央政权皇帝还在曹氏手中。但曹魏宗氏青黄不接已是定局。所以从司马懿开始曹魏的政权就逐渐过渡到司马氏的手中。
在真正掌握大权之后,各地的武装以及中央的部分人依然效忠曹魏,并多次爆发叛乱。淮南叛乱时蜀汉和东吴曾相约进攻,给曹魏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但此时豪门世族已经掌握了曹魏的核心领导层,这不仅仅是司马一家。所以效忠曹魏的武将即便可以发动叛乱,也于事无补。
司马氏在篡夺曹魏并且初步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后。便开启了再一次统一天下的征程,首先被灭掉的是蜀国。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道上下离心,而且实力最弱。司马动用20万军队兵分两路由钟会邓艾统领。后主刘禅开城投降,此后的30年里东吴与司马氏隔江相望,形成南北对峙。在这期间司马正式废除曹魏,建立晋国。并最终在公元280年灭掉吴国,重新统一。
原本由乱入治的王朝都是伟大的王朝,不论是秦还是隋,虽然我们对其的缺点抱有一定批判,但总体而言是认可的,但是司马氏所建立的晋国却被后世遗忘。原因并不在于司马氏是通过篡权而得到的最高政权,而是统一以后的晋国反而遭致了华夏民族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
那么为什么统一以后的晋国反而不如魏蜀吴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压制的态势,反而迅速衰落了呢?
公元265年司马炎承袭父王的爵位,最后逼迫魏元帝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定都洛阳,改元泰史。建国以后确实采取了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由于当时晋国是在三个国家基础之上统一的天下,所以各地区的田制不同,司马炎实行有占田制,有互调制,更有占田荫客制以满足各地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太康年间也确实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是这更多的是因为息兵止战和土地政策获得小部分成功,基本的政治框架依然没有突破。
同时司马炎在灭掉吴国以后也逐渐怠惰政式奢侈腐化。司马炎在前期属实为民着想,曾经多暴发大水,司马炎毫不犹豫的开放国家粮仓赈济灾民。对于投靠他的敌国将军也采取开放的接纳态度,动用民力治理黄河消除水患。在前期的统治,甚至赢得了民众的爱戴。更在太康三年282年,命将军北征打败鲜卑部落杀敌数万人。安定北疆。但是到了后期不仅荒淫无度,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分封诸王占据一方。晋武帝去世以后诸王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
当时司马炎最大的错误还在于对军队的削减。没错,在统一天下以后,除了边疆地区内地确实不会再有军事问题。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军队都必须掌握在国家和皇帝的手中,司马炎到了后期,国家军队削减,但是却允许藩王统兵驻扎各地。在司马炎看来这确实可以巩固皇权。但就实际而言,致使各地藩王坐大而中央无力管控。
他病重以后并没有将国家大事属托给重臣,开国元勋在当时也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国丈杨骏又排斥公卿大臣,请自在司马炎左右侍奉,提拔自己心腹。这一情况被司马炎发现以后也并没有做出正确的改变方法,而是召集各地诸王入京共同辅佐王室。这又造成了藩王与中央外戚之间的斗争。最终在晋国内乱之时北方蛮族大举南下,各自拥兵的藩王依然在政治斗争当中无法自拔。国家无力抵抗外来入侵,元嘉草草,最终酿成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