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儿女总是有着无尽的赞美,因为他们忠肝义胆,为事业鞠躬尽瘁。
袁崇焕也有一忠仆,在他凌迟被杀后,贴身侍卫发一毒誓,直到今年执行了十八代392年。
名将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是明朝年间的名将,字元素,生于广东,万历年间考取进士。
在大明王朝的后期,整个国家政治腐败,国力衰退,此为内忧;雄踞北方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率领满蒙八旗子弟向明朝政府宣战。
当时明朝廷曾派出军队出关应战,但官兵们的素质早已不能和开国时期同日而语,纷纷不战而逃。
1622年,大明王朝十三万大军战败,四十多座城池被努尔哈赤收入当中,边关亦岌岌可危。
就在生死攸关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自请带兵戍守宁远。
当时宁远军全军上下仅仅只有一万左右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挡努尔哈赤的铁蹄。
袁崇焕刺破自己的手指,以指尖血书成血书,向宁远士兵下拜,表明对他们的尊重,也请他们尽全力保卫大明边疆。
除此之外,袁崇焕还将自己的家眷全部接来宁远城中,表明了自己全家与宁远城以及城中百姓共存亡的决心。
那一役,宁远一万士兵与努尔哈赤的十三万敌军血战了三天三日,大获全胜。
后来努尔哈赤也被明军的大炮打伤,不久后郁郁而终。
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却卷土重来,企图继续努尔哈赤未完成的野心。
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从蒙古杀入京城。
收到这个消息的袁崇焕肝胆俱裂,他立即整肃军队,率大军在暴雪中急行了三天三夜,终于赶在皇太极攻城之前到达京城,守卫京城平安。
在京城广渠门之下,袁崇焕率领九千余名官兵与皇太极的大军激战,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和战术获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击退了皇太极的大军。
然而,皇太极一时气急败坏,此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见硬攻不成,于是决定用“反间计”。
自古帝王多猜忌,只要能够离间袁崇焕和大明皇帝的关系,让他失去皇帝的信任,没了袁崇焕的守卫,京城必定是他皇太极的囊中之物。
于是他便四处散播消息,说袁崇焕与后金密谋,要献出北京城。
被内忧外患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已经无法再进行理智的判断,听信了这个谣言。
不久后,崇祯帝以通敌叛国罪将袁崇焕缉捕下狱,并处以凌迟之刑。
凌迟是古代酷刑之首,也被称为“千刀万剐”。
而当时京城里的百姓都不明真相,收到奸臣阉党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焕真的通敌卖国,所以对他恨之入骨。
据《石匮书》记载:“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由此可知袁崇焕伏刑时的惨状,令人毛骨悚然,百姓们对袁崇焕的误解是多么的深重。
一个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大英雄,在奸佞的口中却变成了通敌叛国的叛徒。
至此,已经没有人敢和袁崇焕沾上一点关系,都生怕被崇祯皇帝抓走,诛灭九族。
然而,英雄的身边,总有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1630年8月16日夜,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着被诛灭九族的危险悄悄来到了京城的西四刑场,含泪把悬挂在高杆之上的袁崇焕头颅取了下来。
佘义士把袁崇焕的头颅带回了家,埋在家中的院落里,当袁崇焕的守墓人。
佘义士临终之前,曾经对子孙后代说,将自己的尸骨埋在袁崇焕将军的身边,不要另择他地下葬。
然而,袁崇焕的冤屈直到佘义士死,都一直没有得到平反,一直到袁崇焕身后一百五十年,清朝的乾隆皇帝才帮袁崇焕洗清了冤屈。
快离开人世的佘义士留下了遗训,让后代发毒誓:世世代代不能做官,不能回南方的老家,只要佘家不绝,世代为袁崇焕将军守墓。
在儿孙们答应了自己的请求之后,佘义士终于含笑九泉。
当时的佘义士不知道,自己所留下的这一席话,将佘家子孙的命运与袁崇焕将军绑在一起,历经了18代392年。
义薄云天守墓人
袁崇焕的墓地,在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
这个墓园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恢弘,反而显得有些落寞:青砖矮墙的小院子,水泥箍成的馒头坟,在碑刻上写着“有明袁大将军墓”,正前有石案。
在将军坟旁边还有着一个更小的坟,墓主便是那个冒死去取下袁崇焕头颅的佘义士。
佘义士的墓碑低矮,中间还有裂缝,显然是被修复过,这个小院子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但收拾得干净利落。
自佘义士去了之后,佘家到今天一共出了十八代守墓人,其中让这个守墓家族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
佘家为袁崇焕守墓的前十六代,都是男丁,到她这一辈,原本的守墓人是她的堂哥。
佘幼芝的伯父家生了两男两女,伯父去世之后,按照祖训,守墓的担子就落在了“掌门长子”——佘幼芝的堂哥身上。
父亲去世之后,佘幼芝和母亲还有堂哥一家一起住在袁将军的墓园里。
1952年的春天,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北京市需要大量地将城内的墓地迁出去,袁崇焕将军的目的也在名单上面。
为了保住这个地方,让佘家人更好地遵守祖训守墓,佘家人四处奔走,柳亚子、章士钊等四位爱国人士,知道了佘家人的情况之后,大为震撼,大为敬佩,当即便联名上书了毛主席。
上面说道,“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希望能够保全袁崇焕的墓地,毛主席听说此事之后也对佘家人感到十分敬佩,便同意了这件事。
然而,浩劫过后,袁崇焕的墓遭到了损坏,墓园原来是佘家的小院子,里面还迁入了十九户的人家。
因为不堪欺压,堂哥一家已经准备搬走了。
佘幼芝虽是女子,但是从小跟在守墓人自己的大伯身边,耳濡目染了许多袁崇焕的故事。
在她的心中,袁崇焕就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能够为袁崇焕守墓,是她们一家的荣幸。
堂哥力劝佘幼芝也随他一起离开,不要再为守墓遭罪,但是佘幼芝却厉声拒绝,她说自己会和袁崇焕之墓同生死。
就这样,袁崇焕之墓第十七代守墓人的重担,落在了佘幼芝的身上。
她是这十几代,延续三百多年的守墓人中唯一的女性,但她却以女性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守墓的责任,不论风雨,不论困苦,佘幼芝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她,袁崇焕之墓或许早就消失。
对于佘幼芝的坚持,她的丈夫焦立江起初也不理解。
和佘幼芝结婚之后,他曾经劝佘幼芝与自己一起走,但是佘幼芝却坚决不肯。
焦立江与佘幼芝爆发了很大的争吵,佘幼芝对他说,要走他一个人走,他们可以离婚,如果不走,今后不许再有任何有辱袁大将军和佘家先祖的言行。
佘幼芝向来都是温柔的,从未发过这么大的火,焦立江一时也被震住,后来佘幼芝才和他讲述了佘家与袁崇焕墓的故事,焦立江对佘家先祖肃然起敬,决定不离婚,也不搬走了,和妻子一同住在这里,守墓。
七十年代末,袁崇焕墓地被破坏得更为严重,在忍过了暴风雨时期,终于风平浪静后,佘幼芝开始着手计划恢复袁崇焕墓地往日的模样。
但是修复袁崇焕的墓地,需要很大一笔钱,人力物力财力,佘幼芝一样也不达标。
没有办法,佘幼芝只能四处奔走求助。
佘幼芝有十几个本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只是草稿本。
这些本子从1978年开始记到了2022年,有的墨迹化开了,有的页脚卷起来了,但是大多数都完整地保持着。
这些本子的封面上都写着一行字:“为袁墓奔走记事本。”
“当时,那个碑被推倒了,墓给刨了个大坑,借着那月光我们看了,哎哟,看完之后,我心里非常难过。”佘幼芝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含泪说道。
“因此,我就从七十年代开始了长达24年的奔波。”
“坚持到底,恢复袁祠。——1999年3月16日,幼芝。”这是写在本子上的其中一句话。
从七十年代末,她开始跑全国政协,中宣部、文化部、市政府、市文物局等所有她觉得与此有点关系的单位。
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含泪为他们讲述着袁崇焕的事迹,讲述恢复墓地的价值与意义,却绝口没有提佘家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墓的付出。
因为这样的行为,四周的人都说她是“佘疯子”,单位的人更是不理解她,调侃她说,袁崇焕的墓修复了,他能给你发大彩电、大冰箱吗?
面对这种玩笑,佘幼芝只能一笑置之:“我如果不去找,真是对不起先祖,对不起袁崇焕的九泉之灵,想想他死去的时候是被一刀刀割杀的,那时多么痛苦的呀……”
为了墓地的重新修复,星期天佘幼芝也顾不上家里该做的家务,而是与丈夫一块儿给上级部门写材料。
每一份材料都是丈夫一笔笔地写,她一笔笔地抄,然后再分别寄给有关的人士。
十几年里她写的上访材料竟有厚厚的16本之多。
那时她一家4口人,佘幼芝每月只有35 元的工资,而丈夫也不过才37 元,每月还要寄给婆婆5元。
日子过的很紧,可她仍然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里挤出钱买纸,邮寄材料。
佘幼芝为了寻找到能够帮助她恢复袁崇焕墓的人,找到快发疯,她立下誓,袁墓一天不能恢复,她就一天不剪头发,逼自己坚持下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11月21日,北京市政府秘书长朱祖朴主持召开了文物局、崇文区政府等有关方面的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互相协作”的工作方针,议定先期恢复墓地。
接着,北京有关方面的许多不知名的普通人给予了她热情的帮助。
远在美国、加拿大的华人感其精诚所至,闻讯亦纷纷来信捐款,以表敬意,住在澳洲的一位佘姓华人还寄来了美元,对她表示支持。
佘幼芝用颇为稚嫩的笔迹记录着所有事情,甚至某年某月的浇水打扫记录。
“1993年5月20日,浇水清扫一次,用水0.3740吨;5月23日,浇水清扫,倒一车垃圾,用水0.5087吨;5月26日,浇水用水0.4816吨……”
“1999年3月22日,我和立江从上午9:30~11:53,共2小时23分钟是在袁墓浇水打扫卫生,共倒13拨垃圾,实浇水134分钟。”
从明代崇祯年间一直到2002年,佘家已经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居住了快四百年,他们恪守祖训,从来没有搬过家。
1955年崇文区建设59中学的时候曾经征用过佘家的住宅,在别处给佘家人安排了楼房,但是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走。
当时佘幼芝的大伯一家人住进了袁祠的祠堂,佘幼芝和母亲一起搬进了从前家里羊圈改造成的房子。
自1970年伯母和堂兄走后,袁祠就剩下佘幼芝一个佘家人。
2002年,北京市崇文区政府迁出袁祠内的20 多家住户,全面整修袁祠,对外开放。
搬迁的那四个月中间,话剧《袁崇焕之死》在香港上演。
该剧根据袁崇焕的事迹和佘家数百年守墓的故事写成,邀请佘幼芝老两口亲赴香港参加该剧的演出。
在香港,老两口受到了极大的敬重。
袁崇焕和佘家的忠义情怀被广为传颂,老两口感到极大的欣慰。
然而,文物局却在此时正式通知他们不能回迁、余幼芝为此非常伤心,但没有办法,她还是搬到了金鱼池小区。
面对这个结果,佘幼芝很不开心,因为她六十多年都没有离开过袁祠,一下子让走,在感情上实在难以割舍,“给我的搬迁费,我一点儿都不想要,我只想搬回来,哪怕只给我一间小屋,住通道都行,只要能让我在这里继续守护就行,这是我的生命啊。”
对于佘幼芝来说,她已经不单纯是在守墓,而是在守护着袁崇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
她要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当年佘家先祖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给大家留下了这样
一份精神遗产,守墓的事业如果在自己这里中断,会觉得上对不起先祖,下对不起子孙。
然而,2003年因为一个意外,佘幼芝肝胆俱裂,佘家的守墓事业也差一点进行不下去。
2003年6月,佘幼芝老两口的儿子因为交通事故死于车祸,已经持续374年的忠义之举也许就要断绝在她的身上。
佘幼芝的儿子焦平也是因为守墓去世的,当时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的钟书记说,希望佘幼芝和丈夫能去那里守袁崇焕的衣冠冢,因为她们从袁祠里迁了出来。
佘幼芝说,祖先留下过遗志,他们不能回广东佘家,钟书记便说可以让她的儿子来,儿子不姓佘。
焦平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袁崇焕非常敬佩,很愿意去佘家守墓,谁知途中出了车祸,当场死亡。
为此,广东省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在袁崇焕的衣冠冢旁边,还为焦平立了一个塑像。
儿子已去,她却没有太多的时间悲伤,佘幼芝还是做好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做40分钟的公交车到袁崇焕祠扫墓。
她一直希望能在附近找个小屋子,好在她有生之年将“不得离开,世代守墓”的百年祖训恪守到底。
然而,在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结,那就是儿子的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已经让她痛彻心扉,然而孩子离去的伤悲她尚无法从中走出,又要考虑佘家第十八代守墓人的事情。
有人会说她冷血,孩子走了还想着守墓。
但其中的滋味只有佘幼芝自己心中知道,袁崇焕墓守墓人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这个身份承担着忠与义,延续了近四百年的忠与义,还有佘家世世代代与袁崇焕将军墓的羁绊。
她为儿子的离去而心碎,但仍然要承担起决定第十八代守墓人的责任。
堂哥那边已经靠不住,佘幼芝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
佘幼芝说,儿子去世之前,本来女儿焦颖不愿意守墓,后来她也逐渐愿意了,因为她知道为袁大将军守墓是光荣的,但是她不准备改姓。
佘幼芝的丈夫在2016年去世,焦颖说,她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是从父亲身上得到的。
因为到生命的最后,他还想着这件事情。
提到父亲,焦颖不由流下了泪水,她说:“如果没有一直操心这件事情的话,或许父亲还能多活几年。”所以焦颖决定完成父亲的愿望。
佘幼芝几十年走来,丈夫给了她莫大的支持,说到老伴她也忍不住流泪。
2020年,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
焦颖说:“母亲希望她能够接她的班,把这个事情传承下去,所以她临走的时候,她在病重的时候,我有很多次跟她表示,我说您该放下就放下,您没做完的事,我尽我的力量去做。”
佘幼芝放不下的,就是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回到袁祠继续守墓;第二个就是全面恢复袁祠的建筑群;第三就是申请非遗。
“我是这样答应我母亲的,我说佘家的这种几百年的这种执着,这种忠义忠孝,刚正不阿的精神,在我母亲身上都体现地一览无余。我作为她的女儿,做不到这么好,起码我能做到,抽空抽出时间来,到墓地去打扫打扫卫生,剪剪草,浇浇水。她的这种精神我会传承下去。”
于是,焦颖成为了袁崇焕墓的第十八代守墓人,到2022年,佘家已经为袁崇焕守墓392年。
焦颖说,她会坚持下去,至于下一代她的孩子愿不愿意接任,她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忠孝两全
佘家十八代为袁崇焕守墓,守的不仅是袁大将军,更是忠孝、奉献、忠义的中华传统美德,守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如果佘家的子孙不孝的话,不可能延续快四百年的守墓,能这样坚持下来,佘袁两家,是不可分割的,佘家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参考文献
《义薄云天——佘家为明将袁崇焕守墓372年》世纪行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