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包拯传》 :“有颜落,有包老”。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出生在一个仕官家庭,父亲包令仪从农民子弟翻身,因为考上进士,在京城担任刑部侍郎一职。包拯也是一个进士,而且还考上了进士一甲。
他本来是要按照朝廷的吩咐去任职的,但他深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影响,安安心心留在家中孝敬父母,没有去当官。包拯36岁这年,父母都离他而去,他才开始上任,从此北宋就多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大人物。
几乎所有电视剧都把包拯塑造成一个额头上有月牙形伤疤,皮肤黝黑的人。其实,真实的包拯脸并不是黑的,是文艺创作把他创作成”包黑炭“。
脸谱中白脸代表奸诈、阴险,黑脸代表威严、严肃,包拯办案明朝秋毫、大公无私,坏人都不敢在他面前做坏事,人们就把包拯塑造成一个大黑脸,”黑脸包公“这个形象就逐渐的流传下来。
包拯额头上也没有”月亮“,民间传说是包拯出生时,因为脸太黑,他的父亲要把他扔掉,在扔的路上,包拯的额头被莲叶割开,还有的版本是说被马蹄踩伤,形成一个月亮伤疤。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月亮在古代有皎洁无暇的寓意,人们给包拯安上一个月亮,寄托人们希望以后当官的人也能像包拯一样,清清白白,公正廉洁。
电视剧上演的《铡美案》等经典剧作都是虚构的故事,但《割牛舌案》按是真的,《宋史·包拯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天,一个农民哭着来求包拯办案,说有人把他家的耕牛的舌头割掉了。
别看牛只是一个牲畜,在古代却是农业之本,《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宋初的书籍《太平广记》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叫阮倪人把牛的舌头割下来吃掉了,后来他的孩子出生没有舌头,遭到天谴,可见古人是有多么重视牛。《太平广记》里的故事再次发生,包拯却说:”你回家把牛杀了,把牛肉拿去市集上买,凶手自然会出现。“
这个农民听到包拯的话半信半疑,包拯打包票出事由他负责,农民才敢按他所说的做。过了大半天,有一个地痞来找包拯报案,说有人在市集上大卖耕牛肉,包拯没有多想,立即要衙门的人将地痞抓起来,说:”你就是割牛舌的凶手!“
原来,古代的耕牛从西周开始就不可以随便宰杀,它和战马一样是国家打仗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牛不仅能充当苦力运输东西,牛皮牛筋可以做马鞭、弓箭、战靴等武器。
宋朝早在1003年,宋真宗就规定人不能杀牛和吃牛,就算要吃也只能吃病死或者自己意外死掉的牛。而对于杀牛的人来说,《宋刑统》规定“主自杀牛者,徒一年”,所以第一个报案的农民听到包拯要他杀牛,都迟疑了半刻。
在法律面前,古人都不敢宰杀自己或者别人的耕牛,对于靠耕牛吃饭的农民来说就更不会,只有结仇的人才敢,还会在你卖肉的时候告官。地痞故意把牛舌割掉,牛不会当场死亡,却会因为没有舌头吃不了草活活饿死,别人只会以为是主人没照顾好牛,不会怀疑到地痞。当地痞看到农民杀牛卖肉,为了报复他就来报官,而包拯看出了地痞”贼喊抓贼“的戏码,就将计就计,等地痞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