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包青天》把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那黑面月牙深入人心,而且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事,身边还有两位得力的助手公孙策、展昭。他手持尚方宝剑威风凛凛,堂前有各种刑具,比如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都是用来惩治不法之徒,影视剧中包拯判过很多冤案,他是贪官、邪恶之人的克星,老百姓得以依靠的父母官。其实正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也是不存在的刑具,而且尚方宝剑皇帝也不可能轻易给他,就连公孙策、展昭都是家杜撰出来的人物。包拯被后世之人誉为包青天,他为什么能够美名远扬?笔者今天为大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公元1062年2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仅有13天后,就离去了,终年六十四岁。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离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伤?还是服药后被毒伤的?
最近,我们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伤亡的结论。
从包拯墓找到的线索发现,包拯的一生有三位女子,老婆董氏病伤之后与包拯合葬。包拯与董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包繶。但是在结婚两年后,不幸染病伤亡。生下了儿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儿子,在五岁时夭折。包拯还有一位小妾,有喜之后得到了崔氏的照顾。随后,这位小妾为包拯生了一个儿子,令包家的血脉可以延续下去,因此取名为包綖,后来改名为包绶。
包绶结了两次婚,第一次娶了包拯的门生的女儿,是知府家的千金。后来又娶了宰相的女儿,是真正的大家闺秀。这位宰相之女并没有官家小姐的娇气,反而待人很友善,生活特别简朴,不仗势欺人。很喜欢接济穷苦之人,与男子一起信奉道教。夫妻两人婚后很恩爱,也一直都秉承着包拯的治家原则,很看重节操。包拯还有两位女儿,一位嫁到了很远的地方,一位嫁给了国子监。
宋仁宗亲政时,北宋的局势并不乐观,经济颓势不说,老百姓隔三差五的起事造反,让仁宗皇帝很是头疼,所以他想出一计,学习历代明君推行仁政,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当时包拯贤明远扬,仁宗觉得重用包拯能够安抚百姓,让老百姓觉得政府也有清官,并不是贪官污吏横行的社会。古代那些注重政治形象的皇帝,多半不敢动正直廉洁的官员,他们是贪污腐败的对立面,皇帝对他们一再忍让会让臣民觉得自己谦虚、善于纳谏,贤名为此滚滚而来。小老百姓怕政府,而统治者怕留下说名千古,比如李世民重用魏征,嘉靖皇帝重用海瑞,汉文帝重用张释之,这些古代留下千古美名的皇帝这样做无非是让大家看看自己如何地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这类帝王善于伪装,用愚民新规来麻痹老百姓,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的政治手段罢了,所以说宋仁宗在位期间重用包拯,接受包拯的直言顶撞,那是因为仁宗皇帝需要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