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站在宋朝的坐标下,明朝是历史的大退步播报文章
马首瞻
2023-02-20 16:51
山东
特邀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1644年),刚好包含了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
此时,欧洲人正在走出贫瘠落后的海岛圈栏,踏上寻找世界另一头的脚步。
另一端的大明王朝,君臣上下满脑子思考的是如何加强封建专制的步伐。
终于在公元1374年,洪武皇帝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在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地设置的海外贸易舶司,中国对外贸易宣布历史舞台。
而八十年后的西方,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海岸航线抵达好旺角。
从此,东西方文明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东方农耕文明与人类工业文明擦肩而过。
洪武经济模式
古老东方文明之所以从明朝落后,与朱元璋及其后代皇帝有着巨大的关系。
封建时代的皇帝都是重农抑商的,唯有宋朝皇帝是个例外。宋朝的工商经济空前繁荣,繁花程度达到历史之巅。
但到了明朝,这列工商业的火车被骤然拉下制动杆。洪武皇帝朱元璋放弃了宋朝打下的商业基础,把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小农经济的方式。
洪武皇帝是彻头彻尾的贫民出身,骨子里对宋朝的经济改革心有抵触。他曾说:
在朱元璋眼里,农耕经济才是天下之本,任何商业经济都是投机倒把的小人行为,容易把人的头脑搞得复杂,社会随之惶惶不安。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明朝重新走回重农抑商的传统模式,把偌大的帝国命脉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
当然,明朝的重农抑商也是大有好处的,最起码帝国会更加稳定,但代价是让社会经济极速“大退步”。
宋真宗全面推广的商业经济,把宋朝的收入推向了顶尖。当时的朝廷年收入达到一亿六千万两白银,而明朝的收入则显得捉襟见肘。
明史记载,明朝纯白银收入年平均300万两。再加纳粮的话,总体折算下来约为2000万两白银。收入最高的万历三十年也不过两千两百万两。
照这样计算,明朝的经济体量不到宋朝的14%。如此少量的经济体量下,农耕收入占八成,商业收入只有不到两成。
朝廷不再鼓励商业发展,表面看是朝廷收入在急剧下滑,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严重阻碍了整体社会生产的效能。
土地是固定的,在有限的土地上所产出的财富价值也是相对恒定的。
当社会经济模式单一化后,朝廷办起事来确实省心了,但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死循环当中,经济效能和民生质量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另外,整个明朝近300年所铸造的铜钱不到千万贯,连宋朝两年的货币产出量都不到,看似货币体系十分稳定,殊不知是没有铸钱的必要。
单一经济模式下的社会治理
犹记得,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过一句话说“明朝是用道德代替了法律”。
确实,明朝的社会道德约束强度也是空前绝后的。
出现这种状况与它的经济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单一化的自耕农经济,使得朝廷到地方办事趋于简单化,社会内部也更加稳定化,不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思考新的治理手段。
这里没有城乡门第观的意思。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是法律和法治观念兴盛,越是相对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往往更加依靠道德约束日常行为,当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明朝的经济单一,明法典也单一,最后直接用道德价值来替代法律的管理本位。一切问题都可以套用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来裁决。
到最后,帝国遍地都是道德文章闻名天下的大儒,也催生出一段最不务实的封建历史时期。一切都是经济模式所主导的结果,不要忘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朱元璋的思考
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抑制封建商业发展呢,难道他不知道钱是好东西吗?
他要是不知道钱是好东西的话,他也不会揭竿而起。正是因为他太了解钱是什么,所以更要竭尽所能地限制商业。
大家是否记得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故事或许是民间传说,但所有的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这段故事反映出朱元璋对商业和商人的痛恨。
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他始终觉得商人是不牢靠的,商人的财富增长对老朱家所代表的皇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天下人“农桑为衣食之本”。老老实实种地养家糊口才是正经劳动,吃饭吃自家种的粮食,穿衣用自家种的棉花织布,生活美滋滋也没有什么烦恼,何乐而不为。
虽然朱元璋极尽所能地忽悠,但老百姓肯定不傻,谁不知道吃肉穿绸的生活才是富贵人生。为了让大明臣民符合自己的想法,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手段。
比如,打击商业,明文规定商人家庭不能穿绸纱,老百姓不许出海。所有海外贸易换来的物品必须上交礼部。
为了限制商人经商,只停留在嘴上说说是不行的,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
朱元璋严格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商人外出必须到官府报备,由官府出具通行证。如有违反者,直接定“游食之罪”,严重者脑袋搬家,轻者没收财产流放外地,至于科举之类的事想都别想了。
明之于宋,是历史的倒退
宋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经济模式,却被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彻底否定。
这次否定不单是经济水平倒退到数百年前的隋唐时期,更是一种社会思考方式的退步。
纵观封建中原王朝,每一个大朝代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会开创一种或多种方式,把历史推向良性的新高度。
唯有明朝,农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休止地重复着种地的动作,读书人满脑子都是“之乎者也”的八股文章。
大明王朝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空有生存权,而无发展权”。满足了皇室老朱家三百年富贵,最终是让明清两代的人为之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