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烈酒释放兵权,从此朝廷相安无事
“一杯酒释兵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君臣相处、“和平交接”的例子。宋朝也成为为数不多的不杀开国功臣的封建王朝之一。
宋太祖登基打天下期间,以石守信为代表的禁军将领,随赵匡胤南征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但天下太平后,这些统领大军的将领却成了进行战争的“心腹大患”。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会做出和赵匡胤一样的选择,但为什么能留下“美名”的只有他一个?“一杯酒,释出兵力”,真的是我们看到的吗?
一、宋太祖不是小白
“一杯酒释放兵力”的实施过程进行得如此顺利,让人不敢相信。从史料记载来看,赵匡胤一提起此事,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立即“领悟精神”,心甘情愿交出兵权。
干德初,皇上与守信等人在晚朝饮酒。守信等人顿了顿,道:“今日命数已定,谁敢异心?陛下为何如此说?”怎么,能得到吗?”守信等谢道:“我才没有傻到这个地步,陛下可是对不起了。”《宋史•石守信传》
然而,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时,就会产生疑问:任何一位将军都将军权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现在赤裸裸地剥夺,难道他们就没有想法吗?问题出在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不是那种太平君。他是从草根一步步诞生的。他的身手、心机、能力、头脑,都是一时的选择。如果他平庸,他早就在残酷的乱世中被淘汰了。赵匡胤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时,竟然没有任何防备,真是太小看他了!至于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动动脑子想一想就清楚了。
石守信等禁军将领,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但再厉害的将领,进宫也没有携带兵器的资格。一个人来到皇宫,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赵匡胤说的美美的,想想当年的情谊,可是如果禁兵不肯交出兵权,赵匡胤会手软吗?
谁敢说身边没有赵匡胤这样的剑客?禁军将军不是傻子。
赵匡胤威望崇高。赵匡胤的部下为何拥护他称帝?而不是别人?正是因为宋太祖在禁军中威信极高,石守信等人才对他敬重有加。赵匡胤的仁爱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连柴家都能留血,更何况是这些将军?
这些将军争什么?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荫和子孙吗?赵匡胤把这些都给了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难道真的要将兵权握在手中,人人都要撕破脸吗?就算撕破脸,也能出宫?就算出了皇宫,你也能指挥士兵?就算指挥得好,能打得过赵匡胤吗?
赵匡胤的军事才能被严重低估了。论个人武功,他是封建王朝帝王中唯一号称武者的。就军事天赋而言,他的战略眼光、大局观、战场应变能力都算是临时选择。能够结束五朝十国乱世的帝王,绝不是弱者!
二、宋太祖不是傻子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朝代中最英明、最强大的往往是开国皇帝。他们经历过风起云涌的权力斗争和刀光剑影的残酷战争。他们对形势的了解,对人心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太祖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原本是柴朝禁军大将,被部下扶持穿黄袍。既然他能做到这一点,谁又能保证其他朝臣不会效仿为他做呢?所以即使赵普不说,赵匡胤也会考虑这件事。
五朝十国之乱始于晚唐诸侯割据。唐宋之间的数百年间,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连年军阀混战,百姓水深火热,给社会、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直到宋代才慢慢恢复。
唐玄宗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叛乱,使大唐锦绣河山变成了战火纷飞,唐朝因此灭亡。为什么安、史能造反?不就是因为唐朝的节度使权势很大吗?
有了前车之鉴,前车之鉴,赵官家族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赵匡胤出生于五朝末年。他亲眼目睹了乱世的悲剧,感同身受。军阀混战,天下动荡。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他都希望自己的王朝基业能够代代相传,所以他必须要为子孙后代消除这个隐患。
只能说赵匡胤的手段更加温和,本质上没有区别。相对而言,朱元璋的手段就残酷得多。朱元璋能够得天下,淮西集团功不可没,但是为了能够为自己的子孙扫清障碍,朱元璋无情的将开国功臣尽数杀害。最终,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却无力作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开国的武将,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是狂妄无理的。等到战争已经停止,如何安置这些将领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如果他们继续带兵下去,只会有后患。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赵匡胤此举并没有错。
三、禁军将领的利益博弈
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周军出使陈桥驿时,赵匡胤与赵普合谋发动兵变,将领为赵匡胤披上黄袍,拥立为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都城守卫石守信、王审旗开城迎赵匡胤入城,威胁周公登禅位。
那么,石守信、赵普、王慎期为何拥立赵匡胤称帝呢?动机很明显:它是为了繁荣和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在周朝时期,他们很难获得更大的利益。支持赵匡胤只是一种冒险的政治投机。
陈桥兵变绝非“突发”事件。回顾这一历史性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赵普等人谎称契丹大乱,赵匡胤奉命御敌,取得统帅兵权。这样他才有了兵变的资本。从他得到兵权的那一刻起,历史的进程就无法改变。
石守信等人支持赵匡胤。如果说这是自发的举动,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一定是得到了“一些暗示”,相信赵匡胤一定会同意的。
事实上,虽然赵匡胤一再推辞,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而不是将石守信等人捆绑押解回朝。
赵匡胤等人领兵回到开封,王审启等人打开城门迎接,若不是他们早有计划,怎么会合作得如此天衣无缝?以开封雄城的实力,赵匡胤能不能拿下还不得而知,但他“一枪未发”进都,只能说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
宋朝是文化强兵弱的朝代,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等将领存在感低下,却能在乱世居高位,能够用自己的财富和生命作为赌注进行政治投机。可见他们的政治头脑是相当出众的,所以在赵匡胤“提心吊胆”之后,他立刻就能够明白过来,乖乖交出兵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匡胤也是一个宽容且极度自信的皇帝。他的仁慈只是他的外表,这只是他自信的外露。他盘算着这些将领的反应。
其实,在解除这些将领兵权的问题上,赵普曾多次建议,赵匡胤才采纳。事实上,以赵普的精准,石守信之前肯定已经“打过疫苗”,分析利弊,说明利弊,石守信等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同意交出兵权!
皇上说:“人生苦短,不如积攒资财,留给子孙留城田宅,歌舞一生。君臣之间没有猜疑。是不好。”守信谢曰:“陛下阅而于此,正所谓生死皆骨。”明日,诸人病重,乞释兵权,皇上随从。一律罢官,赏赐甚厚。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赵匡胤陈桥兵变加黄袍是蓄谋已久的兵变,“一杯酒释兵权”也是蓄谋已久的行动。这份为后人所称颂的“仁”,背后依然充满着算计和博弈,充满着惊险、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危险。
但是,如果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宋朝的皇帝虽然愚蠢懒惰,但是却并不残忍好杀。从这一点来看,宋朝确实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