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致仕,简单来说就是退休。官员退休制度,由来已久,从周朝就开始实行了。
《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唐宋两代沿用了这个做法:“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到了明朝,对官员比较体恤了一点,规定文官60岁就能退休回家了。而武官的退休年龄更小,官做的小的退的更早,五十岁左右就能退休了。
而退休以后,这些官员身体好的话,还能再活一些年,那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就成了一个问题。今天的人退休以后有的种种花养养草,陶冶情操。有的练练字看看书,消磨时间。还有的照顾孙辈,享受天伦之乐。明朝官员退休以后干些啥呢?
文举出身的退休官员,一般都有著书立说的想法。在职的时候,公务缠身没有时间,退休以后有了时间,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了。于是他们重新研究起了学问,开始进行一些文学创作。就比如徐阶退休以后就开始修书,《岳庙集》就是他退休后编的,还挺受追捧的。再比如牛人徐光启,就是撰写了《农政全书》的那位,在自己致仕以后,就干了这书这么个事。
因为朱元璋对这些退休官员还是比较优厚的,一般只要是正常退休,都会在原官职的基础上升一级,然后还可以照常享有原来的俸禄待遇。
洪武十二年规定:“凡三品以 上官致仕者,止从见任品级,四品以下者遂升一等,皆以致仕诰敕给之”。明孝宗时,将三品以上致仕加官的成例进一步制度化,弘治三年定:“三品以上致仕有兼官者 多加从一品宫臣,无兼官者,多加从一品散衔”。可见明朝官员退休以后,小日子还是过的挺不错的,吃喝是不用发愁的。
第三,回家种地。
回乡种田好像一直就是这些官员的一个退休后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当年就写了不少这种田间种地的诗歌。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也可以当做一种现实的选择。明朝官员亦是如此,不少人回家以后还真就种起了地。比如吏部尚书吴琳退休以后就回家种地,朱元璋还怀疑他贪污了,就派人去打听,结果找不到他家在哪,问田里干活的一个农民,才知道原来这老农就是吴琳。
还有一些官员天生就是闲不住的命,退休以后还利用自己在任时候的影响力来干一些造福百姓的事情。他们在地方监督当地的官员,如果有人遭遇不公,他们也会出手相助。最典型的就比如海瑞,退休了还闲不住,每天外出视察民情,监督当地官员的工作,十六年如一日,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像他这样,只有极少数富有正义感的官员才这么干。
除了这些以外,他们可以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