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不仅要面临衣食住行的现实考虑,在“仓廪足而知礼节”的道德文明影响下,人与人之间还保持着良好的礼仪往来。也正是因为这种文明道德的体现,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由此,在礼仪文明的传承中,礼仪的表达宛如万紫千红的花园,每个朝代都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在明朝的官场中,仅洪武年间就大改了两次官场中的大拜之礼。正是因为朝廷的重视,在官场中,官员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
再从明朝末期的历史反观明朝官场中的礼仪文化,就会发现明朝官场礼仪文化的初衷已经失去了。礼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示双方之间的敬意,可是在历史的变质中,礼仪成为了一种身份与地位的私利追求。所以,在这种反思中,就不得不重提礼仪文化的本质,认识礼仪文化的重要之处。
屡次修改的答拜之礼
提到官场,首先会想到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一个帝国的精锐聚集一堂,在九五至尊的皇帝面前,商讨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作为官员,他们的身份不同于普通百姓,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礼仪,也要比普通百姓更繁杂。
在明朝的历史中,官员与朝廷一样,是非常重视官场礼仪的。为了让一个庞大的政治机器按照既定的体制去运转,官员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为官员之间的斗争,就好比难以互相连接的齿轮,很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治理发生问题。所以在明朝刚刚成立之后,就对官场之中的答拜礼仪,进行了反复修改。
1、元礼跪拜的沿用到作揖行拜的转变
受历史的惯性,以及前朝的影响,明朝在建立之后,为了快速恢复对全国的正常统治,官员之间的官场礼仪沿用了元朝的。而元朝官员之间的礼仪中,最简单的来说便是相见之后的礼仪。而级别低者向级别高者行跪拜礼,成为了元朝官场礼仪的核心。
可是在明朝统治者眼里,元朝遗留的礼仪制度不仅“简陋”,而且在政治角度上还有芥蒂,所以在洪武四年(1371),对其进行了简单修改。将繁杂的跪拜,改为揖拜,使官场之中的礼仪可以更好的表示两者之间的礼敬关系。
但是在洪武五年(1372),明朝又对大拜礼仪制度进行了大的修改,因为之前小改的官场大拜礼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细化相关答拜礼仪所需的要求,导致越礼行为的出现。所以洪武五年的答拜礼仪,进行了系统性的大修改。
(古代礼仪)
在修改之后,高级官员所受到的尊重更加明显了,为了表达对高级官员更好的礼遇,“属官见上司,必须在堂阶上以序站立,行躬揖礼,上司随坐随立,用拱手作为答礼”。从这次大的修改之中,可以看到高级官员在答礼中更加随便,也由此凸显了高级官员的尊贵身份。而且与元朝相比,简洁的作揖礼更加常见,跪拜礼也由此简化。
2、答拜方向上与权威的联系
洪武三十年(1397),明朝的答拜之礼再次做出了系统性修改。由于之前的答拜之礼,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问题的出现。只要比自己高的长官,就需要行礼,这便导致一些级别更高的官员,其享受的待遇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为了使各等级之间的官员获得更明显的荣耀,明廷将答拜之礼与官员等级相融合。
那么洪武三十年的这次修改中,是怎样修改的呢?为了适应更多的环境,并突出高级别官员的特殊地位,这次修改将行礼时的方向进行了严格的定位。“品级稍卑的居于西,官品高的居于东”。与洪武五年的大败之礼相比,这次的修改更加具有实用性。因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堂阶,而方向的选择,也更加容易。
在方向尊贵的沿用下,官员等级之间的不同跨越,也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品级相差二三等,“卑者居下,尊者居上”;品级相差四等,“卑者在下拜,尊者坐而受礼,有事则跪着禀告”。从东西到上下,可以看到明代答拜礼仪与方向尊贵的联系。也正是方向的加入,官场之中的答拜礼仪也更加普遍化,而且越礼的行为也由此减少。
3、实际效果与礼仪思想的契合
总的来看明朝答拜之礼的改变,就会发现答拜之礼其实在一步一步的适应实际要求。从元朝的跪拜为主;到明朝的相互作揖,坐立答礼;再到方向的选择与品级的规定。这种历程的发展,提升了高级官员的身份,也使官场在礼仪的维护下,按照和谐的局面发展。
而礼仪的主要目的,便是维护社会交往的和谐,所以明朝在答拜之礼的修改中,使最终的效果与礼仪思想相契合。也正是这种上下尊卑的礼仪规范,使世人更加重视官员所拥有的知识与力量。一种正向价值观,也在明朝官场礼仪之中出现了。
官员交际之间的礼仪
除了屡次修改的答拜礼仪之外,官场之中还有交际之间的礼仪。在明朝历史中,官员之间的交际礼仪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朝会、迎送、酒席、供具、寿仪”。在官员的生活活动中,正是这些礼仪的出现,使得官员可以随遇而安,因为这些礼仪主要是为官员服务的。
如朝会,便是定期聚会饮酒;酒席、寿仪等都是官员之间常见的礼仪交流。而在迎送与供具的礼仪中,官员就有更多的选择,且官员之间也有更加丰富的感情需要表达。所以礼仪的出现,使官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也丰富了官员的游历与文化生活。
1、官员之间对迎送礼仪的默许
在明朝历史中,迎送的礼仪在最初是明令禁止的。“凡上司官及使客经过,……,而所在各衙门官吏出郭迎送者,仗九十”。但是在人情世故中,官员之间的来往并没有注意到这条“不合时宜”的律令。因为明廷在设立这条律令时,就是为了避免地方官员对高级官员的巴结,这对政令的实施有很大影响。
“上司巡礼地方,地方官须依礼迎接”,在官员与官员之间,迎送之礼成为了定制。为了表达对上司的敬畏,迎送上司不仅可以提升地方官在朝廷的形象,也使上司获得了物质条件上的保障。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甚至有的官员还要跨境迎送,而百姓也由此争先效仿。
2、供具礼仪有何讲究
供具礼仪与迎送礼仪较为相似,或者可以说是迎送礼仪中的一环。在迎送相关官员的过程中,地方官员还要准备好饮食,以及供具的相关物品。这就好比朋友造访,为其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
在史料记载中,供具的单子之中都有“羊1只,鹅2只,酒6瓶,面20斤,……”等一些常见的生活食品。从这些供具的名单中可以得出,供具确实是官员之间的一种常见礼仪。倘若是一些名贵的礼物,那么便违背了礼仪的性质,可以称为贿赂了。
3、官场礼仪中的雅性
从明朝官场中的交际礼仪中,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雅性。所谓的迎送,就好比人们日常生活中迎接或送别自己的朋友;而供具的名单中,皆是一些常见的农副产品,突出了朴实的礼物交换。虽然看似是俗事,却在这种简单的朴实中,看到了官员礼仪中的雅性。
官员比其他人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重任。所以他们的清廉与追求,决定着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在礼仪的规范下,官员可以在文明道德上受到一定的约束,也避免了腐败的发生。所以礼仪从本质上来看,其中的雅性是难以舍弃的。
礼仪的价值所在
唯一值得遗憾的是,明朝灭亡在了腐败之中。由于明廷管理的松懈,礼仪制度也没有应时而变,导致了礼仪的崩坏,与官员的贪污。在明朝灭亡的历程中,礼制的崩坏体现在太监身上,因为在明朝后期,官员还要对皇帝的下人行礼,这无疑颠覆了礼仪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明朝的灭亡,以及明朝前期良好的官场礼仪,让我们相信礼仪所存在的价值。礼仪的本质是敬重,只要对前辈与有成就的人进行敬重,才能继续发扬其中的优秀品格。如果礼仪的目的发生了本末倒置,礼仪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礼仪也有文化的力量
在仔细思考礼仪的内在价值,就会发现其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因为礼仪在敬重的过程中,提倡的是榜样的力量。明朝洪武年间对答拜之礼进行反复思考,就是为了在官场之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导向,让人们敬畏上司的同时,并向上司学习其优秀的品质。
在官场的交际礼仪中,维护官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一种质朴的心理来进行礼仪的交流,所以明初的社会处于一片祥和之中。因此国家和平的力量,来自于文化,也来自于礼仪。由此,我们不得不相信,礼仪也有文化所有的力量,因为礼仪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只有规范好礼仪,发展好礼仪,国家安定便又多了一重保障。
参考文献:
《明史》
《明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