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那么史从何而来呢,又如何判定它的正确性呢?更多的是通过看史书资料来了解一件历史事物的。这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我国史书大多是后朝为前朝编纂史书,以示正统。
可很多的朝代更替并不是那样的和平,两朝之间皆是仇敌,人常说“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那么成功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失败者的功绩过错,其中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这也就造成了史料记载不可尽信。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明清两代来说吧,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便是清朝编纂的,可想而知,清朝在编写明史时又怎会少了“艺术”的加工呢,而在福建发现的明朝鲁王墓,出土的碑文来看,却无疑的证实了这一推测,明朝的历史将被改写。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因着李自成用计不当,使得吴三桂为救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开关放清军入内,击退李自成,而此时,早已退出统治舞台的明朝宗室却在南方建立了许多与清政府对抗的“南明小朝廷”,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南明政权”中的鲁王监国的鲁王朱以海。
说起来这朱以海的鲁王之位原本不是他的,追溯其根源,朱以海一支原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代,朱檀封鲁王,赐封地山东,王位世代承袭,到了朱以海这一代是他哥哥朱以派承袭王位,后来清军入关,朱以派自缢而亡,而朱以海却死里逃生,兄死弟及,继承了他哥哥的鲁王位。
可还没等朱以海将王位坐稳,李自成便打了过来,南明政权发生了不小的内讧,朱以海从中斡旋,一时间名声大噪,只可惜好景不长,郑彩心与朱以海之间发生冲突,二者不断内耗,两败俱伤,朱以海失势退守舟山,后被清军攻破,朱以海只好奔赴厦门乞求郑成功庇护。
郑成功因着前朝政权的缘故,对朱以海极其不满,竟下令命人将朱以海溺死于海中,这件事也成了郑成功一生的一大污点。这一切都是明史中记载的,而后来,在福建金门发现的鲁王墓推翻了这一记载。鲁王的墓碑志上记载,鲁王朱以海逃到厦门后,郑成功虽对其不满,可看在他是朱元璋后代的份上,将其安置在福建金门,礼遇相待。
二人之间相处也算融洽,更明显的一点是朱以海比郑成功还要晚死几个月,这也就不存在郑成功溺杀鲁王一说了,这一切都是清朝对郑成功的抹黑之说,足以可见,由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多少都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变得偏颇,所以说,凡事要多方分析考察,不可听信一面之语,便片面认定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