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的对汉人的影响
宋朝给人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积贫积弱,而实际上宋朝是一个十分富有发达的文明国家。曾经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实乃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奈何同时期周边虎狼环伺国运不济。在宋朝300多年的历史中,分出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代。一个王朝分成了两段,这就不得不提及靖康之耻了。
我的个人观点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是北宋重文轻武,直接原因是北宋政治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宋朝重文轻武基本上人尽皆知,而政治方面的一系列失误才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灭。其中很多人将错全部归咎于宋徽宗,这就有点不太客观了。由于宋哲宗的英年早逝,宋徽宗匆匆即位。宋徽宗没有受过帝王之道的教育培训,就是一个政治小白。宋朝中央的决策还是君臣共治天下,皇帝没有政治天赋的话,只能让大臣多分担一些。而当时的宋廷大臣犯了一个致命的外交错误——联合女真抗辽。
女真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辽国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成熟国家。如果辽都打不过女真的话,宋怎么可能苟安呢?辽宋的意识形态接近,虽然辽的军力强于宋,但两国仍是稳定平等的大国关系。正是这种昏招,导致了靖康的悲剧。
靖康之耻是汉民族历史上影响比较深的事件,不光是被俘虏皇帝这么简单,他对中原先进地区地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以至于之后汉人对金非常厌恶,类似于现代中国人厌恶日本人一样,这也是后来皇太极不再用金作为国号的原因。靖康之耻摧毁了汉人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促进了汉民族的民族觉醒。当时大量北方人南逃,南方人并没有排斥他们,而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抵御女真的南侵,才让女真亡宋计划流产的根本原因。
崖山之后对汉人精神的打击
当蒙古从大漠崛起,宋人又犯了当年类似的外交错误。宋金在历史问题上积累旧怨过多,使得他们无法形成合力抵御蒙古的入侵。在金被蒙古灭亡后,南宋也没能逃过灭亡的劫数。不过极为悲壮的是,在崖山宋朝君臣选择投海殉国。蒙古灭宋的过程中,汉人精英损失惨重,致使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文化处于停滞状态。
宋朝的覆灭,汉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彻底地征服,这对汉人的打击相当沉重。反观一统天下的蒙古人,他们将辽金的灭亡归咎于汉化,使得蒙古的汉化并不彻底。但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行必要的汉化还是需要进行的,但对汉人却采取了严酷的种族政策。因为汉人人口太多,为了巩固统治自然要降低汉人的政治地位。为了维持统治:蒙古人设立了四等人制度,将北方汉人列为三等人,南方汉人列为四等人,分化汉人的力量;为了防止汉人造反,规定十户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供养一个监视他们的蒙古兵;更屈辱的是,汉人婚嫁新娘的初夜权属于蒙古人,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流行第一胎摔死的原因;汉人也不允许有名字,名字是文化的符号,这无疑会导致汉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让唐宋时期汉人崇文尚武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在流失。
整体上看蒙古体制下的汉人与历代前朝的汉人除了有血缘关系之外,已经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了,可以说蒙古是第一个摧毁汉人几千年民族自尊心的少数民族。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时期的统治相对比较宽松,各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为今天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明人对北虏的排斥
忽必烈改制成大元后,还不到百年就出现了乱子。蒙古人入主中原对于治国显然不太成熟,一方面一味享乐追加苛捐杂税,另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不止。
吏治昏暗,加上天灾人祸,激起了汉人的反抗。最后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领导下,将蒙古人赶回了漠北,洗刷了汉人的耻辱。明初朱元璋为了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多次发兵北伐漠北,但由于元将王保保大破明军,北元得以保全。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被后世称赞为“太子守国门”,可朱棣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朱棣就是要灭蒙古。为此朱棣对漠北发动了五次大规模进攻,这是守国门吗?守国门只是后世之君无能的遮羞布而已。
明朝前期对于蒙古一直处于进攻阶段,而土木堡事件的爆发打破了这一格局,蒙古人不仅消灭了明朝的主力,也俘虏了明朝的皇帝。皇帝“北狩”,让汉人想起了靖康之变。更何况对元朝的统治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汉人的抵抗意志。这让之后的北京保卫战变成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老百姓们自发地帮助官兵守城,各地勤王之师更是踊跃支援前线。这种场景对于官民平行的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可见汉族民族觉醒的高涨。
土木堡之后,明朝对于漠北采取了守势。而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袭扰明朝的边界,北虏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甚至在明世宗时期,鞑靼竟然又一次攻到了北京城下。这让汉蒙矛盾再一次激化,明世宗甚至将元世祖从帝王庙中撤了出来,皇帝都如此何况百姓呢?
以至于在明朝灭亡之后,很有不少人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恢复汉家江山。从靖康之变、崖山之战、土木堡之变到咒水之难,汉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苦难中不断觉醒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