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流传千年的词,正是天下人民对当权者最好的期望,也是所有有志之士对自己最高的要求。

在北宋时就有这样一位心系天下的人才,在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外,还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经济头脑。

民遇饥荒,反涨米价

天下清官,求之难得,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历朝历代的选拔机制外,更多还是因为这些官员们会形成自己的集团维护利益和权力狼狈为奸。对于那些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官员,他们的仕途往往饱受挫折,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范仲淹心怀天下,但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更多的还是被当成救火队长到处调任,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反而还要背锅。

《梦溪笔谈》中提及:“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此时的范仲淹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依然被朝廷安排了杭州做官,理所当然的,赈灾和救助百姓的事情就落到了早已年迈的他的头上。

物以稀为贵,饥荒年间最值钱的自然就是粮食这种硬通货。在饥荒的早期,百姓们还能够拿出家中的陈米将就,但撑得住一时,撑不住一世,随着饥荒的扩大加重,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米价开始疯狂暴涨。

无利不起早,虽然杭州受了灾,但是其他省份依然有所收获,而且官府中此前收集的储备粮也不少,杭州的饥荒让不少商人都见到了牟利的机会,他们开始大肆采购市面上的粮食压在手里不卖,米价转眼就提高到了120文钱都有价无市的地步。

对于大户人家而言,这点钱哪里顶得过自己的性命?但对面朝黄土靠力气吃饭的饥民们,这点钱真的能顶得上自己的命。不少人口多的家庭已经饿到了要啃树皮和观音土充饥才能勉强活得下去。

见到如此情形,年迈的范仲淹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粮价问题,那么一切赈灾方法都是泡影。日夜思索,不久他就真的想出了一个办法。

正常情况下,当地的官员往往都会一边开门放出储备粮食赈灾,一边和朝廷报告在周边的省份筹集粮食及时救援。然而在官商勾结之下,周边区域的粮食早就被富商买走转手高价卖给了杭州。

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非但没有用权力制止粮价上涨,反而是紧急下令让官员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以至于让杭州粮价上升至了180文每斗,让一众官员和百姓就惊掉了下巴。

以退为进、恢复粮价

对于范仲淹这种奇怪的操作,不仅饥民们破口大骂,就连在朝堂里的官员们也无法理解,以至于不少人纷纷上奏给皇上,痛斥范仲淹年老糊涂鱼肉百姓。好在皇帝最终还是相信了范仲淹的解释并让他找机会证明自己,这才让范仲淹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

见到杭州粮价暴涨,除了那些专门做粮食生意的商人之外,不少其他行业、其他地方的商人都觉得自己能来分一杯羹,赶紧趁着饥荒没结束便调度粮食赶来,而这正好就中了范仲淹的计。

十个人的米没法解决饥荒问题,一百个人的米也没法解决,那一千一万个呢?当无数商人带着粮食接踵而至的时候,范仲淹的计划开启了第二阶段。

等到时机成熟,他公开宣布自己马上打开库房放粮让饥民领取,待饥民填饱肚子后又马上让人下命令恢复粮价到100文每斗。

这下子可把商人们惹恼了,原来你这个范仲淹是故意耍我们玩啊?他们联合起来按粮不卖,企图让范仲淹知难而退。但等着等着,就有人发现等不起了。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现代这样的储藏技术和运输技术的,粮食来回的运输费、储存场地的租费、还要算上杭州天气导致粮食的折旧,如果不趁着现在价格合理的时候卖出去,那最后肯定是血亏的。

在发现这个事实后,不少商人为了避免亏本,只好把米价恢复到正常水平卖出去。

真相大白、安然渡灾

就这样,一场水面下的经济战争就此落幕,这场粮食战可以说范仲淹用超前的智慧打了企图赚国难财的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在米价平稳后,范仲淹更是用低价补足了救济粮的库存以防万一,同时又向朝廷申请调度其他省份的储备粮,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等到粮食到位,他又想出了以劳代赈的方法,主动出击说服了当地不少地主和寺庙,暗示他们主动一点,按照各家的能力适当招募饥民劳作。同时自己以身作则,主动招揽饥民来修缮年老失修的城内建筑,将救济粮和金钱作为他们的工资发放。

就这样,短短数个月内就盘活了杭州的经济,还缓解了饥荒的影响。

此时的官员和百姓们这才发现,原来此前要求粮食涨价的命令不是要断了他们的生路,而是吸引商人们过来救命的。一传十、十传百,了解到了真实情况的百姓们无一不对范仲淹感到尊敬。

根据《西湖志》记载,此年的浙江大饥荒各地均损失惨重,更有甚者因粮价过高而发生了暴动,唯有杭州一带的百姓们因为这件事安然渡过了灾难。

小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的范仲淹虽然解决了饥荒,但也因为年老了还在为人民鞠躬尽瘁而早早透支了自己的生命。

三年后,年老病重的范仲淹因风寒去世,凭借着一生的功绩被封为“文正公”。虽然一生政治生涯忐忑,但是他的奉献依然被人民和官员看在了眼中。

千年之中清廉之人无数,但能贯彻一生之人极少,范仲淹便是其中一人,或许他生前也有同流合污并功成名就或清正廉洁但无法高升的选择,但对他来说,选择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而奋斗。

倘若北宋能再多一些像范仲淹这样的官员,恐怕也不会落得最后被取而代之的下场了。

参考文献:

1、《梦溪笔谈》

2、《西湖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粮价,天下,其他,百姓,米价,杭州,灾民,饥民,饥荒,范仲淹,消息资讯,粮价,杭州,粮食,饥荒,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粮价,天下,其他,百姓,米价,杭州,灾民,饥民,饥荒,范仲淹,消息资讯,粮价,杭州,粮食,饥荒,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粮价,天下,其他,百姓,米价,杭州,灾民,饥民,饥荒,范仲淹,消息资讯,粮价,杭州,粮食,饥荒,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