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守灵,本是一种民间习俗。意指人逝世以后,其亲人子女在灵堂内守候、陪伴与于灵柩之旁,等候亡灵回家探望。《礼记·问丧》写到守灵的礼制:“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不过,从古到今,守灵的形式和规模经历了很多演变。直到如今已经简化了很多。
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非常重视守灵,这一行为也常常带上了政治色彩。
尤其在明朝,被分封的藩王们,就特别喜欢为逝去的帝王们守灵,并且守灵的时间很长,这是为什么呢?
▲守灵剧照
01
综合历史背景来看,因为藩王们特别孝顺、所以去守灵的可能性,实在不大。常言道:“人无利而不往。有利而不往者,愚也。”专家表示,藩王们之所以热衷守灵,其中自然大有玄机。要更清楚地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先从明朝的藩王制度说起。
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明朝就实行了藩王制度。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抵御外部攻击;其二是为了加强对异姓王的控制。
一直到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叔叔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藩王,对他的皇位颇具威胁,所以朱允炆意欲削藩。而本来就野心勃勃的朱棣,便抓住各种机会,招贤纳才。叔侄之间的战争,最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明成祖朱棣剧照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在他执政以后,因为自己的前车之鉴,也不敢放任藩王的势力继续增大。但是他却没有像朱允炆一样直接削藩,朱棣并未剥夺藩王的封号和土地,依旧执行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却规定,藩王及其子嗣不得参政,不得参加科考,不得经商或者学习技术,更加不能从军打仗。
这些规定看起来只是限制了藩王们的政治发展,虽然严苛,但还能接受。
然而朱棣还有一个更严厉的措施,那就是藩王们外出要记录备案,不得离开藩府远游,平时活动范围也只能在藩府周围。
譬如当时的靖江王府,占地面积约有275亩,折算为平方米是18300多平方米,对于一个住所来说确实已经是非常奢华了,但是对于一个人终身活动的范围来说,还是过于狭小。这使得藩王们对外面的世界越发渴望了。
▲靖江王府现址
02
曾经就有一位耐不住寂寞的王爷,在晚上打扮成一个道士偷偷溜出了府,却很快就被抓了回来,朝廷对此严厉训话并加以处罚,差点连王爷身份也没保住。因此,在这样严厉的监禁之下,祭祖或者守灵,就成了他们唯一出府的机会。陵区,在王爷们眼中,就是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只要离开了藩府,就不会再有那么严格的限制,藩王们还可以到陵区四周稍微溜达一下。
既然是守灵,藩王们在此处要呆些时日,那要有个住所才行。因此,陵园附近便被藩王们建起了各种大宅。
有趣的是,也正是位于陵园外围这些违反建制的建筑,也让我们了解了藩王们在当时的生活。
在几代靖江王的陵区,都发现有类似的建筑群,面积还都不小,最大的甚至超过了6000平方米。
▲靖江王陵区
03
这些建筑自成体系,不仅不简陋,而且围墙、大门、中门、内门一应俱全。一进入大门就是占地面积达到几百平方米的花园,三层房屋的主建筑,两侧有厢房。
此外其他的生活设施也并不缺少,用来舂米的石臼,用来修缮房屋的瓦片,排水系统以及蓄水池,这明显是提供长期居住所用。
这种情况也挺讽刺的,王爷们不但生活无忧,而且可以说得上是奢华。但却唯独没自由。
倘若想要自由,却要失去自己的王位和一系列附带的权利优待。
对于帝王来说,可谓捏准了他们的七寸,所以才采用这种方法,限制藩王们的人身自由。
▲靖江王城
结语
其实,不管是从唐朝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到热爱守灵的明朝藩王,都是君主与王臣之间的权力拉锯,所诞生的产物。《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所以人活一世,还是怎么舒坦怎么来吧。
参考资料:
《礼记·问丧》
《桂林靖江王府》
《庄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