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是吐蕃与大唐之间的盛事,而文成公主本人也成为了缔结唐蕃友谊的文化大使与象征,与其说是不愿回唐朝,不如说是最终时代和人民选择了她,让她留在了吐蕃。
(一)文成公主入藏
在贞观十四年(640)十月丙辰(23日),吐蕃赞普派遣使者禄东赞前往长安请婚,面见了当时的唐太宗,这一幕被画家阎立本凝固在了画作《步辇图》之中。唐太宗对于吐蕃来使禄东赞非常赞赏,于是各种手段刻意笼络,不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还把自己胞姊的外孙女段氏也嫁给了他。之后,唐太宗便派遣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在西元641年抵达吐蕃后,其实一开始过得并不如意,成书于14世纪的《西藏王统记》中描述地就很生动,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以下几点:
1、公主入蕃之后,因文化差异,在生活起居、行事思想上,均与当地相扞格,因此引发冲突不可避免。
2、相比于物产丰富丰饶的大唐、在藏地的器用上不如家乡精致,公主心中难免有所怨尤。
3、公主为晚进之妃,在其之前除了尼婆罗公主外,另有三妃共处,争风吃醋之后宫风波难免。
4、公主年仅十余岁,尤其出自当时最强大之上国,心中定有骄气,吐蕃君臣虑其骄横难制,顾令其臣妾挫抑之,此之情况亦或有。
但是,当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数十年之后,她的心态与行为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就汉藏关系而言,正是因为这次和亲行为,使得大唐与吐蕃有了一段蜜月时期,再此之间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二)文成公主不归
实际上,文成公主的和亲之举,对于大唐来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绝佳战略布局,正如和亲最初的发明者娄敬所说的那样:和亲作用在于同化、而且是自上而下、移风易俗的同化:
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文成公主入蕃,正是代表着中土风物进入吐蕃的起点,不仅是文物典章制度、服饰文化礼仪、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渗透在吐蕃上层统治阶级中,而在藏地的传说、民歌、戏曲中,与文成公主相关的题材也是累世传颂,成为藏族同胞最为亲切的历史人物。所以,不论是从大唐还是吐蕃两个方面,文成公主已经更成为了一个纪念碑性的人物,她必须树立在雪域高原,因为这是时代和人们做出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