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四川洪雅:唐朝国师悟达故里访中保陈氏家族

四川洪雅:唐朝国师悟达故里访中保陈氏家族

洪雅历史中有一位高僧,俗名陈后觉,法名知玄,唐僖宗赐号“悟达国师”,是洪雅县中保镇人,据说在五百罗汉中排名第117位,比玄奘还要靠前290多位。其故里离我居住的小城不足30里,老张和我都想去探究一下,这里还有没有他的旁系后人。2021年12月初,在罗瑛的推荐下,我们在陈雪玉大姐的带领下来到中保镇义公村,找到85岁高龄的陈文德大叔,拜会了义公坝陈氏一族祠堂,拜谒了陈氏祠堂神物——石王,研学了义公坝《续修陈氏族谱》。

新都宝光寺中悟达尊者像

关于悟达国师其人。综合《宋高僧传》卷6和《全蜀艺文志》卷42等相关记载,释知玄(809—882年),字后觉,姓陈氏,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出生。唐僖宗时赐号“悟达国师”,五百罗汉中位列117位。曾祖陈图南,曾任射洪县令;父亲陈邈,屡试不第。母魏氏。知玄自幼聪明,与佛有缘,每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7岁时,遇法泰禅师(《续高僧传》卷28载,“释法泰,眉州隆山县人也,俗姓吕氏。初为道士十余年,中间忽自悟,回心正觉,因即剃除)在家乡宁夷寺讲《涅槃经》,便前往听讲。11岁剃发,随师到唐兴邑四安寺出家,由法泰给讲授42卷《大经》慧远的义疏、辩空师圆旨,共125万余言。13岁时,知玄学业有成。四川节度使杜元頴闻知玄大名,召于成都大慈寺普贤阁讲经,听众日计万人,无不骇叹,自此名震蜀中。被称为“陈菩萨”。

新都宝光寺舍利塔

嗣后,知玄在净众寺从辩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寺信法师学唯识,又研习外典,博通经籍百家之说。据《宋高僧传·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记载,广明二年(881)春天,唐僖宗到四川避难,赐知玄"悟达国师"号,修建新都宝光寺,被称作宝光寺鼻祖。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圆寂于彭州三昧水(今三昧禅院)。存有悟达国师的舍利塔和悟达洗面疮的泉眼。

中保义公坝陈氏族碑

著有《慈悲水忏法》3卷和《般若心经疏》《金刚经疏》等20余卷20万言,今存诗三首(《五岁咏花》: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惟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祝尧诗》: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答僧澈》: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余。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几生曾得阇瑜意,今日堪将贝叶书。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卷问吾庐)。

石王

关于中保义公坝陈氏家族。2007年清明节前夕,由陈开武主持编印了四川省洪雅县中保镇义公坝《续修陈氏族谱》(以下简称《续谱》),《续谱》摘录了道光巳酉(1837)年《篡修陈氏族谱序》和乾隆四十二(1777)年《新旧公修陈氏合谱记》,第十六世孙陈开武也为2007年续修族谱留下《续修陈氏族谱序》《洪雅县义公坝陈氏族谱序》。根据《洪雅县义公坝陈氏族谱序》,自序为“义门陈氏”之后,在义公坝生活了480多年(止2007年,下同),历19代,250余人。

中保义公坝续修陈氏族谱内页

乾隆四十二(1777)年《新旧公修陈氏合谱记》:明末清初,张逆李闯避兵逃难云散星飞。遥闻吾族当时先后来川者不一其人。远近迁居者莫知其乡。幸脱锋镝之余生,何计本源之所,自求其迁。则同地居则同邑可考证而得者,莫如我两祖公。一系漕始祖阴阳公、字纯一,江南徽州府休宁人氏,明嘉靖进士,铨四川嘉定州牧,子孙遂业于川,传至于廷公,时当献乱避兵于洪雅中保义公坝。义公坝始祖字和顺由湖北麻城县孝感村宦籍迁蜀,亦当献乱避兵洪雅。二公原是一家,相遇遂偕陷于钟峰寺。迨至国家渐平出生益处。一于奇凤公赵氏带领儿子迁居名蒲连报怨为民,一于邛蒲接壤贾业为生。我祖奇龙公和张氏旧地居住,想其先一派自往来而无间,原其后三时力作,各身家之是谋一地为家,俱无遗谱,数传而后难辨同宗……

道光巳酉年《陈氏族谱序》

溯源悟达国师俗家陈氏宗族。《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后,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给舜的后人胡公满封地,建立"陈国",子孙以国为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溯源“陈”氏宗姓发展,不难发现,陈氏宗族主要发源于河南。唐朝时期四川陈姓有三支,一支来源于陈国灭亡后,子孙四处迁徙;一支来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辗转到四川发展的陈姓;另一支源于“义门陈氏”,但“义门陈”由唐僖宗御笔亲封,从悟达出生时间来看,不属于此列。

乾隆四十二(1777)年《新旧公修陈氏合谱记》

理由为:悟达国师曾祖陈图南曾任射洪县令,入蜀时间约在公元760年左右,也就是说应该是唐玄宗、肃宗、代宗时期,甚至更早。“义门陈氏”为唐僖宗御封,宋仁宗时分庄,后来遍布全国。义公坝陈氏宗族入蜀时间为明末清初,中间间隔了宋朝、元朝和明朝,时间段上相差近千年,显然不是一个宗支,也就是说,义公坝附近应该还有一个陈氏宗支存在,而且在唐朝中后期就定居于此。

中保风光

那么,这支陈氏到哪里去了呢?一是躲战乱,离开世居地。据1997年出版的《洪雅县志》人口溯源记载:经元末战乱,“人稀地廓”。明嘉靖《洪雅县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全县人口14371人,其中男9381人(成年男子4310人,未成年5071人),女4990人(成年4310,未成年687人)。明朝末年,又经战乱,人口减少。二是因自然灾害和瘟疫,不复存在。义公坝位于青衣江畔,每年夏季有洪水,特别是大洪水过后,常有瘟疫横行,防疫设施简陋,导致空室也不为奇怪。三是族谱断代,后人记述有误。正如《新旧公修陈氏合谱记》所说,因族谱编修断代,“远近迁居者莫知其乡”,遇见居住在同一地方的宗亲修谱,就裹挟进入别人的族谱,从而将自家历史淹没。

山溪河峡谷风光

理由:道光巳酉年《陈氏族谱序》中记载:“爰溯所自大清鼎定(清收复洪雅时间为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以来,相传一世祖奇龙公字和顺偕弟奇凤、弟奇虎、奇彪由湖北麻城孝感村迁蜀,到洪雅花溪和中保义公坝陈山后建立寺庙,奇龙叫龙溪寺,奇凤叫凤祥寺,现在叫义公寺;奇虎钟峰寺,从前叫钟宝寺……”无独有偶,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编纂的《洪雅县志》地名中有义恭坝,寺观中有义恭寺,早于清初迁居义公坝陈奇凤近百年。不过,“义公寺”与“义恭寺”是否为同一寺庙,有待考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师,陈氏,洪雅,唐朝,唐僖宗,四川,义公,故里,高僧,族谱,消息资讯,陈氏,唐僖宗,悟达国师,洪雅县,义公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师,陈氏,洪雅,唐朝,唐僖宗,四川,义公,故里,高僧,族谱,消息资讯,陈氏,唐僖宗,悟达国师,洪雅县,义公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师,陈氏,洪雅,唐朝,唐僖宗,四川,义公,故里,高僧,族谱,消息资讯,陈氏,唐僖宗,悟达国师,洪雅县,义公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