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5月24日,日本“肩之祖”、明朝最后一位大儒朱舜水病逝于日本江户。日本的德川光国私人墓地至今仍是唯一一座中国式馒头墓。日本德川陵园埋葬的中国人墓碑,由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光国亲笔题写,面向中原的七个大字“明正君子朱子之墓”,以示朱舜水念念不忘自己的过去。
在明朝的众多追随者中,朱舜水先生的名气并不大。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他们是从陈先生1926年写的文章《藤野先生》中才知道的。鲁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
第二,我只记得三田,那是明朝遗民朱舜水先生死去的地方。
“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东京大学农学部正门看到一块石匾,上面刻着“朱舜水先生最后的归宿”,这是德川家对朱舜水先生逝世的纪念。.朱顺水。
朱舜水虽然姓朱,但其实与明朝宗室并无直接血缘关系。朱舜水1600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一个士大夫家庭。其父朱正为水运都督。然而,随着朱舜水8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朱家也随之没落。幸运的是,年幼的朱舜水由哥哥抚养长大,考入松江府学堂。进士张垦堂、礼部尚书吴中鸾为师,文学成就极高。此外,朱舜水还习得一身好武功,文武双全,被誉为松江府“文武全才第一人”,并被推荐到礼部。
当时的朱舜水“根本没有看不起这个官员”,因为在他眼里,此时的帝国是“
世界每况愈下,国家日新月异,官是钱生的,官是贿生的
”这样的官不当不要紧,他推掉了这个别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机会,转头继续钻研知识。甚至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后,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弘光帝朱由嵩曾三度招朱舜水为官,朱舜水干脆拒绝,并因此被通缉,被迫流亡舟山群岛。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满清铁骑屠戮江南,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涌现出无数好汉。而朱舜水当时也辍学,发誓要振兴明朝,驱逐鞑靼人。
朱舜水先是加入了鲁王建国的阵营,扬帆出海。他两次东渡日本,试图说服德川幕府出兵抗清,但一直没有得到德川幕府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第二次东渡时不幸被清廷俘虏。尽管满清人威逼利诱,朱舜水却毫不畏惧,坚持不剃发,不归降。被他的忠诚所打动,她偷偷放了他。
在向德川幕府借兵失败后,朱舜水并没有放弃救国的理想。相反,他决定去安南寻求安南出兵相助的可能性。
令朱舜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安南正值南北朝,国家动荡战乱。大儒朱舜水逼朱舜水向他下跪以表忠心,朱舜水坚持不让他下跪。仪仗队安南国直接举杖在沙地上写下“拜”字,而朱顺水直接在“拜”字上加上“不”,表示自己身为明朝大臣,不会崇拜诸侯国的国王。安南王只好将朱舜水遣送出境。
回国后,朱舜水听说朱成功(郑成功)有意与张湫炎一起北伐,于是在朱成功的指挥下毅然赶赴厦门为其出谋划策。
1661年,郑成功的军队整装待发。朱舜水虽然年届六十,但仍坚持随军,毫不费力地遇到了张煌炎。带军途中,朱舜水亲眼目睹,郑成功和张湫炎的军队强悍如竹。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横扫江南,逼近南京城,与清朝开始了冲突。
就在朱舜水认为“灭清复明”是希望的时候,郑成功在南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他只能一心想着光复台湾。几年后,张煌言被清廷谋杀。大明又倒了两根“柱子”,但朱顺水仍不肯罢休。他不顾年迈的身体,毅然踏上前往日本的轮船,可惜以失败告终。
眼看重建国家无望,朱舜水决定留在日本,被幕府副将德川光国聘为访问教师。他成为德川家族的顾问并教授儒学。那时,朱顺水已经65岁了。
为了更好地适应朱舜水,德川广国极力按照中国风格重建自家花园,并以“先顾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命名。《岳阳楼记》对于“后乐园”。这就是我们现在位于东京的小石川后乐园。
由于语言不通,朱舜水只能在纸上写汉字来授课。
朱舜水教导德川小国“尊王弃夷”的古典儒学,告诫德川小国幕府,他们只是臣子,不可忘本。朱舜水还亲自绘制图纸、测量尺寸,教日本人建造文庙、学宫……
在朱舜水的影响下,德川光国组织人编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传记史书——《大日本史》。与此同时,东京和水户的文庙相继完工。这两座文庙是严格按照朱舜水的图纸建造的。就连文庙里的孔子像,也是朱舜水从中国带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除了传授德川光国儒学和建筑学之外,还传授了德川光国如何做中国面条,即如何用面粉和碱水做面条,以及如何用骨头汤在锅里煮。经过不断的改良,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日式拉面。
朱顺水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多年,个人积累了三千两黄金的财产,但他舍不得花掉。相反,他正在考虑在明朝光复后捐献给朝廷。没有等到大明康复的消息。
朱舜水死后,德川广国按照中国的丧葬习俗慷慨地为他下葬,并在墓志铭中盛赞他的一生:“横门昌都,贪老飘乐拼,世人仰慕,众星撑天”。金子全部用于与朱舜水合葬,将朱舜水之前的手稿编成28卷《舜水先生文集》。
“曾干家贫弃弃,归家千年而亡;南天青,一个心如水的孤独道士,一条属于先生的江。
读到这里,这不就是对朱舜水一生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