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到洛阳宫游玩,听说有位天仙美人在长安城很有名,于是诏令女子前来小聚,随后就被带回皇宫。这位美人就是唐太宗的武媚娘、唐高宗的天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而这一年是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并不知道命运已经悄然变化。
武则天在唐太宗后宫中忍气吞声,凭借着对唐高宗李治的投资,重新回归唐朝后宫并荣登皇后宝座,在政治才能的加持下,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逆天下之大不韪,宣布登基称帝。
从公元698年开始,武承嗣和武三思开始争夺太子之位,他们打的就是亲情牌、同姓牌。在武则天犹豫不决之际,唐朝名相狄仁杰大胆直言,为武则天分析其中的利弊关系,劝告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
武则天最终做出决定,不再考虑传位给武氏后人,而是暗中将李显接到洛阳。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武则天决定让曾经的皇帝李显成为皇太子。
晚年的武则天开始变得沉迷于享乐,而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成为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为了达到对朝堂的控制,赐给二张很大的权力,结果这成为二张兄弟插手朝政的尚方宝剑。
时间刚刚步入公元705年,武则天身体每况愈下,整日都在迎仙宫卧床休息。当时担任宰相的张柬之和众多支持李氏的大臣一起发动政变,杀死祸害二张兄弟,并且在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张柬之一生都默默无闻,在垂暮之年却鼓起勇气做了一件顺应民心的大事,最终因“神龙政变”而名垂青史。
武则天在宣布禅位给皇太子李显后,就搬到上阳宫居住,与其说是居住,不如说是软禁在此处。上阳宫位于洛阳皇城的西面,这里紧邻洛水,环境清幽,是非常适合养老的休闲之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武则天也不例外。根据史书记载,“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武则天在位时期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但是她非常注意美容养颜,丝毫看不出武则天的年龄。
在唐中宗李显登基后,有一天去上阳宫去看望武则天,当见到武则天时吓了一跳,因为眼前的武则天与记忆中的她判若两人。武则天在来到上阳宫后就不再梳洗,没过多久整个人就面容憔悴,李显看到后惊讶不已。
武则天看到李显也流泪诉说,当时命人秘密将你从房陵护送回洛阳,就是要将大唐的江山交到你的手上,没想到神龙政变中的五王贪念功劳,竟然将我驱赶到这里。
唐中宗登基后施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比如唐中宗专门举行了大唐皇权的光复仪式,主要是向天下人宣告皇权再次回到李氏手中,唐朝历经武则天统治后再次回到正规。
李显自然是将唐高宗李治奉为正统,他将唐朝的旗帜、衙门、官衔等等都恢复成唐高宗时期,比如武则天在位时期,曾经洛阳改为“神都”,唐中宗李显将洛阳重新用回“东都”的老名字,此外还有武则天的家乡并州,李显也废止武则天命名的“北都”。
比如武则天的祖庙被唐中宗李显撤销太庙称号,武则天先祖的爵位也被废除,这对于跌落神坛的武则天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公元705年12月,武则天经历神坛地狱落差后在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
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旧唐书》
武则天在临终之前,她曾留下最后的遗言:死后去除帝号,将她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称呼她为天大圣皇后。此外,武则天还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家族的人,武则天在幽居上阳宫的岁月里,她反思了自己制造的冤假错案,一并恢复褚遂良、韩瑗等人家属的自由。
在乾陵司马道的东侧,赫然屹立着一块巍峨壮观的石碑,与西侧的述圣纪碑相对而立。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歌功颂德所立的石碑,上面有武则天亲自撰写的五千字碑文,以金粉作为填充,光彩照人。
本应镌刻武则天功绩的石碑却空无一字,被称为无字碑,与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形成鲜明对比。武则天在墓前立无字碑,目的是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这是极其聪明的举动。如果按照唐朝当时的人心所向,武则天的碑文一定是污秽不堪。
在虚怀纳谏和识人用人方面,武则天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但是表现出来的才智令人惊叹,就算是很多不认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人都对她赞不绝口。
武则天同样也有负面,在朝堂斗争日益严重的时候,武则天开始采用酷刑滥杀无辜,晚年的生活也奢侈浪费,重用奸佞小人扰乱唐朝社会风气。
武则天一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历史上首位女皇帝,但是始终都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被迫禅位给唐中宗李显后,仅活了一年便去世了,这一年武则天在心理上备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