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是个悲催的朝代,享国祚289年,却有150多年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共历二十一帝,却有不少皇帝被藩镇追着打,更有甚者,死于太监之手。但也有人说,唐朝是个灿烂而又幸运的朝代,它开放包容,藏富于民,诗词文化之盛冠绝史册。唐诗总共有5万多首,超出其它朝代诗歌总和的两三倍。鲁迅先生曾赞誉唐诗时说:“我认为一切的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世人说起唐朝诗人,都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等,但还有一个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他的才华足以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其许多经典诗句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李贺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曾被毛主席诗歌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
此句出于李贺的诗歌《金铜仙人辞汉歌》,它原本是诗中的下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或许后世人认为这句实在是太经典了,于是就将它取下来当对联的上句,看看有谁能对出下句来。然而终唐一代却无人能对出下句。直到200多年后的宋朝,有一大才子在酒后对出下句,惊艳了四座,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贺之所以有“诗鬼”之称,首先是因为他长得丑,据史料记载,李贺长得瘦骨嶙峋,手无缚鸡之力,还因为手指头特别长,因此被人称为“长爪郎”。其次,李贺因为酷爱写诗,已达魔怔的境界,他常常骑头驴沉吟佳句,如有灵感突来,就赶紧记下来,每次回家时就是满满一口袋诗句,母亲看着他都心疼地说到:“你这个孩子是非要把心血呕尽才罢休么!”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李贺写诗不避鬼神,想象奇特而又大胆,在他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写到鬼,如“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等,中国诗歌史上,几乎再没有一个青年诗人像李贺那样偏嗜描写衰老、死亡、鬼坟的事物,因此李贺就被人称之为“诗鬼”。
李贺的诗歌为何如此偏好唱衰凄苦呢?原因可能与他坎坷的命运,一生仕途不如意有关。李贺原本是唐朝皇室宗亲,其远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只不过到李贺这一代时,家道早已中落,就连武则天当年屠杀李唐宗室的时候,就直接把李贺给忽略了。
李贺年纪轻轻时就已有才名,但他去科举考试时,却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李晋肃而被拒之门外,原来“晋肃”二字在当时与“进士”谐音,这就犯了唐代的“嫌名律”(父讳),作为人子,他应该避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就这样,一个本满怀才华和抱负的青年才俊失去了他唯一的上进之路。久而久之,李贺便愈发身心憔悴,本就身子骨不好的他很快就被疾病折磨。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贺还是凭借着皇室宗亲的身份和良师益友韩愈的推举,谋得了一个小官,但在李贺看来,这并不足以施展他的抱负。于是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去往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中做幕僚,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才27岁。
李贺短暂的一生在政治军事方面虽无卓越建树,但他的文采却无法被历史的尘埃掩盖,李贺死后他的许多诗句一直被后世传唱。其中最著名,耐人寻味的就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千古绝句如松柏之茂,在历史的长河中长青不朽。当人们把它作为上联时,整个唐朝竟然无人能对下句。唐人一致认为此诗句是“奇绝无对”,恐怕没有下联。
然而到200多年后的宋朝初年时,一个叫石延年的大才子却在酒后对出了下句“月如无恨月长圆”,一语刚出,惊动四座。石延年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嗜酒如命,性格豪放,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对于他对出的“月如无恨月长圆”,司马光曾评价:“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劲敌。”
后来又有文人觉得还不够尽兴,于是在李贺与石延年绝对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白、苏轼的名句各一句,拼成更加对仗工整,意境高远的绝妙对联:
把酒问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举杯邀明月,月如无恨月长圆。
然而在笔者看来,真正能配得上“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唯有毛主席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月如无恨月长圆”看起来更工整一些,但在整体气势上是走下坡路,读完完全是抒情的婉约派。而毛主席在气势和意境方面恰恰是在走上坡路,读完又充满哲思。因此一千二百年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真正绝对,当属毛主席的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