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沙无垠
本文是为解答
周元泓
用户的提问“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在战国中怎样生存”而撰写。在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越、中山、宋三小强之后,卫国也是战国时代十分奇葩的存在,卫国通过以苟为主,以跳为辅的玩法,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依然存活,直到秦始皇死后才被秦二世灭掉,成为最后灭亡的周朝诸侯。希望周元泓用户能够满意。
两周诸侯之中,卫国绝对是异数中的异数,是因为它活得最长,从周公平定三监时期立国(康叔封因佐助平定三监之乱受封康国),一直坚持到秦二世元年关东大起义的前夜才被撤销封号,实在是东周诸国中的一大传奇。
然而,要是仔细观察一下,卫国活得久,完全是靠装孙子神功与及时跳反的加成结果。
卫国为何与赵国长期为敌
在春秋后期,卫国由于灵公夫人南子与他人有染,加上贵族宁氏权势太重,引起了灵公长子蒯聩勾结晋国赵氏的“父子争位”变故,蒯聩系的子孙与卫国主流公族连续争战多年,最后还是以卫悼公被迫流亡越国无法回国而结束,这也使得后来的卫国先是依附于智氏,协助智伯瑶消灭了中山的小弟仇由,后来又
长期亲附于魏氏-魏国政权,相对疏远于赵氏-赵国。
南子开启了卫国乱局
卫国的表现,特别是在战国初期的表现,也与三晋联盟内部紧密程度有很大关系。
三家分晋时期,卫国就发生过一起“公子亹弑昭公”(卫昭公六年,前427年)的事件,考虑到这时候赵氏中反魏氏的赵桓子正在与魏氏和亲魏的赵献子对抗,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场赵桓子所指挥的事件。
弑杀昭公的卫怀公亹,后不久又被卫敬公之孙公子穨(卫慎公)所弑(卫怀公十一年,前415年),也不排除是魏国指使干的好事。不久之后魏氏又扫荡了中山,此时赵氏已经把老巢迁到了中牟,可以说,魏文侯在前423年自嗨称侯以后,的确成了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以北、泰山以西这一片地区的霸主。
卫慎公在位初年,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也身在卫国,他向卫慎公推荐苟变为将(“其才可将五百乘”),卫慎公却因为苟变当税官时贪了两枚鸡蛋就不想用他,子思却答道,用人应当“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国君要是因为两枚鸡蛋就不用一个良将,就会使他投奔他国的。于是卫慎公就用了苟变为将。从这段话中也能看出,当时的卫国,顶多也就是个“千乘之国”,要是放到春秋还勉强算是中流国家,在日渐军国化的战国,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卫慎公的继任者卫声公在位时,真正见到了三晋联盟的破裂,在前382年(赵敬侯五年,卫声公元年),赵国大举进攻卫国,还在刚平(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地方筑城作为前哨基地,打得卫都濮阳“八门土而二门堕矣”(八个城门被土山包围,两个城门被攻陷),卫声公只能光着脚去找魏武侯求救。
魏武侯也威武霸气,联合齐国,亲自披甲执剑去赵军面前挑战,把赵军杀得大败,夺回了刚平,还堕毁了赵国旧都中牟的外郭,让卫国也得以苟活了下来。但是第二年赵国还是跟楚国结盟,夺取了魏国的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这也是吴起投楚以后报复老东家打的一仗。
卫国后来还是紧紧依附着魏国,
卫声公的继任者不逝,更是在前356年自行贬号称侯(卫成侯),算是取消了卫国的独立性。
卫国生存之道:一边苟一边跳
但这还不算完,前354年,赵国再一次盯上了卫国,攻取漆、富丘二地并筑城防卫。虽然此事不久以后,魏国在河西的元里遭到了被秦国斩首七千,少梁一度失陷的大败,但这时候魏国已经迁都大梁,对于河西不像昔日那样重视了,采取的战略还是北上攻击赵国,而非西击秦国。
有位说客季梁就看不惯这种行为,来劝魏惠王,说这是南辕北辙,攻打邯郸,必将无益于魏国的霸业。但魏惠王还是不听,北上进击攻陷了邯郸,打得邯郸“室多坏,民多死”,大概是来了一圈三光政策。这时候楚国又不肯发兵,于是赵国只能求救于齐国。齐国也派田忌、孙膑出师,打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还俘虏了魏军名将,孙膑的老同学庞涓。
又过了十一年,齐魏又打了一场马陵之战。魏国又一次大败亏输,魏惠王还赔上了自己的太子(太子申)。有可能这一仗中卫国显得不老实,投向了齐国一方,这下就不那么好看了,于是魏惠王就扶持卫国远支公室子南劲(卫平侯)驱逐了卫成侯,成就了“子南劲取卫”这一战国特色卿大夫上位夺权的事件。
这背后恐怕也有子南劲善于争取民心的因素,因为荀子眼中的卫成侯,也是一名“聚敛计数之君”,善于盘剥人民财富。
卫平侯用公孙氏为氏名而非卫氏,有可能公孙鞅(卫鞅)与后来玩弄诡辩术的公孙龙,都是这一公族的成员。卫平侯借着赵肃侯给自己大修陵墓的时机,还占领了赵国的茧氏,虽说他在当年也去世了(赵肃侯十五年,前335年)。
而
他的继承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孙子把戏,自贬为封君了
(卫嗣君,时在卫嗣君五年即公元前330年,不过《竹书记年》称其为“卫孝襄侯”,大概是在封地也放不下诸侯的面子),虽然越贬越低,但他还是像前辈卫成侯一样,乐于“聚敛计数”,还贪恋美色(他有一宠姬名魏姬,大概是魏惠王的女儿或属魏国公室旁支之女子),任用佞幸,全然不顾这时候卫国只剩下濮阳一城和周边几处小城邑(包括吴起的老家左氏)了。
这时候的卫国,虽然成了魏国治下的封君,不过《荀子》中还称卫嗣君为“嗣公”,大概也是在家里偷着乐还拿自己当诸侯,可类比于后来的赵佗窝在家里自称“南越武帝”。
此君的事迹,在《韩非子》《战国策》之中,也有不少记载,主要是因为他爱耍小聪明。譬如他喜好侦察别人的隐私,曾经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关市的官员刁难他,他就用金钱贿赂这名官员,因此这名官员才放他过关。事后卫嗣君把这名官员召来,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用金钱贿赂你,你才放他走的。”官员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君明察秋毫。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魏两国还联合攻卫,这时候秦国和魏国正处于连横联盟之中,前一年魏国还配合过秦国攻齐,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卫嗣君倒向了齐国,于是秦魏两国就要联合起来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孩。
两国打算攻取卫国的蒲地(今河南长垣,子路曾为此地之宰),蒲地的长官就招来一位说客胡衍,派他去游说秦将樗里疾。胡衍劝道:“您若是为了魏国而伐卫,蒲地入于魏国,只会增强魏国力量,让他们去谋取秦国新得的河东魏国故地,若是为了秦国而伐卫,则会招致魏国怨恨,致使他们不愿连横。您若‘害秦以善魏’,秦王必然会抱怨您。”
他又要在樗里疾面前表示要去蒲守那里为他通风报信。胡衍后来对蒲守说:“樗里子知蒲之病也,其言曰:吾必取蒲,今臣能使释蒲勿攻。”蒲守就给了胡衍三百两黄金。后面胡衍又去卫嗣君那里邀功去,又得了三百两黄金,可见当时的纵横家,也有不少就是这种六国贩骆驼四处骗出场费的主。
凶暴的樗里疾
也曾经被小国卫国玩弄
卫嗣君安排了一位宠臣殷顺为继任者卫怀君之相,卫怀君在位也有三十一年之久,但他还是客死于魏国了。因为在他死前半年,卫国竟然倒向了秦国的连横联盟,当了魏国的内奸。于是半年后(前252年),他去朝拜魏安釐王后,就被扣留囚杀,魏安釐王转而立卫怀君之弟,兼安釐王之婿为卫国封君(卫元君)。
虽然说在前一年里,魏国对秦昭襄王“委国听令”。但还是放不下邯郸战役以来对秦胜利一度夺回河东的面子,故而对小弟卫国下了手。但也能看得出来,
卫国也在多面下注,这也是卫国除了装孙子大法以外的一大生存绝招。
秦始皇死了,卫国都没死
魏国所立的卫元君,大概对于抗秦与亲秦也是举棋不定。所以青年时代的荆轲,以游说之术去会见卫元君,也不被任用。
到了卫元君十一年(前242年),秦国展开了对魏国东地的攻略,夺取了卫国所在的濮阳。第二年又把把卫国的公室强迁到了河内地区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水经·睢水注》言这一年《卫康叔世家》所认为的卫国末君卫君角已被立,这可能是因为他是秦国所立的亲秦人士。
而卫元君的结局,大概不是被秦人所杀,就是逃跑了。我觉得大概是逃跑了,因为秦迁卫公室至野王之同年(前241年,秦始皇六年),又发生了“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秦始皇本纪》,不过《赵世家》言本年燕国参与合纵攻秦,但我觉得还是残存的卫国凑热闹的可能性大,因为燕国长期参与连横与秦友善,而此前不久燕又与赵构怨)的事件,这里提到的“卫”,可能是卫元君逃回魏国本部后魏国人新给他安排的地盘和部众,这时候应该是两个卫国并存了。
《卫康叔世家》言卫君角立于前230年,不确,恐怕是逃回魏国本部的卫元君卒于此年。《史记》说卫君角二十一年(依照《卫康叔世家》纪年为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依照《水经注》纪年则为前220年)被废,恐不确。因为《孔丛子》《列女传》还是交代了一点卫国在秦朝的情况。
卫国在战国的历史,到此就基本告终了。这一路苟的确实是风风雨雨不断,诚然体现了它存活得不容易。最后再看看卫国在秦朝的生活状况。
依照《水经注》的卫君角所立之年与《卫康叔世家》里的纪年,卫君角应是卒于其二十一年(前220年),秦灭六国之后不久。《列女传》又言“秦灭卫君角”,可能是他也是在秦并天下后还有点小野心,资助了某些叛乱活动后,被秦人杀了。毕竟统一初期,六国故地也不怎么太平,《里耶秦简》就提到过“(始皇帝)廿六年(前221年)… 越人以城邑反。”
但是卫国这个封君小国没有断绝,卫君角的继承人,依《列女传》的记载,是“灵王”,这可能是此人被后人美化的谥号,真实的谥号恐怕是“灵君”。此君可能是卫君角的兄弟或儿子,似乎此人嗣位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夫人无子而守寡,而一位侍妾却有子。
侍妾一连八年侍奉主母,供养甚谨。夫人对侍妾说:“孺子养我甚谨。子奉祭祀而妾事我,我不聊也。且吾闻主君之母不妾事人。今我无子,于礼,斥绌之人也,而得留以尽其节,是我幸也。今又烦孺子不改故节,我甚内惭。吾愿出居外,以时相见,我甚便之。”侍妾却觉得,“灵王”不幸早终,是一不祥。夫人无子而婢妾有子,是二不祥。夫人欲出居外,而让她这个婢妾居于家中,是三不祥。所以她还是要尽侍妾的本分,不敢驱逐主母。
“灵王”的夫人却不愿意“辱主君之母”,认为这样会横遭物议,让人们认为她不知礼。还是要去外面居住。侍妾退后,对其子说:“吾闻君子处顺,奉上下之仪,修先古之礼,此顺道也。今夫人难我,将欲居外,使我居内,此逆也。处逆而生,岂若守顺而死哉!”然后就要自杀。这位“小卫君”哭了,要阻拦他妈妈,可侍妾还是不听。最后还是“灵王”夫人做主,让侍妾留了下来,终年供养不衰。
《列女传》用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仆二女珍视名节的美德。不过,依我看来,这主仆二女的美德,似乎还不仅于此。
《孔丛子》记述道秦国所封的孔子后代“鲁国文通君”孔鲋居住于卫地,还与张耳、陈馀两位秦国灭魏以后就通缉的犯人有联系,恐怕这也是卫君角、“灵王”与“灵王”的夫人和侍妾两位女子合力保护的结果。
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陈余还在卫地告诉孔鲋秦朝颁发“挟书律”,焚毁先代礼制、史书等典籍的事情,您作为书籍之主,恐怕有危险啊。孔鲋听罢就返回鲁国故地,把自己的书籍都藏在了一堵墙里,这就是后来西汉时才重新发现的“孔壁藏书”,
陈余、孔鲋二人在秦政治下有如此勇气,可能也与卫之“灵王”的夫人与侍妾两个人的保护有关系,这两个女子,也为
儒者
保存古籍做出了贡献啊。
按照《水经注》《列女传》资料提供的内容,卫国最后的封君纪年大概是这个样子:
卫君角(前241-前220)
卫灵君(“灵王”,前219)
卫孺子君(“灵王”侍妾所生之子,前218-前209)
卫国的封君地位,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废除,当无异议。
当时的卫君,不是卫君角了,而应该是那位侍妾所生的小孩。
卫君被废的具体月份,至今不详,但我猜还是有可能在陈胜等人起事以后,毕竟卫国的主母与侍妾两位女子干的顶撞秦政的擦边球事情,秦国朝廷不至于一点也不知道。
秦始皇都死了,卫国还没死
倘若天下无大变动,也就可以放这个小小封君,也可以让秦国借着机会宣传一下《泰山刻石》当中宣传的“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的美德。不过要是真出了什么大事情,备不住卫君的小小封国就会积极配合各路反贼,毕竟在卫君封地待过的孔鲋和陈余,后来都跑到陈胜那里去了。
卫君是小娃娃,身边只有两个弱女子,不欺负他们欺负谁,这不正中胡亥赵高两个欺软怕硬的人的下怀幺。所以,小娃娃卫君就在秦末民变发生后不久被废为庶人了,他的亲妈与主母,也不知下落了。
这两个弱女子,可能不止是秦汉两代宣传的妇道楷模,还是秦朝异议人士的保护者。
最后,到了汉朝,武帝大兴儒术以后,为了“尊二王备三恪”的礼制要求,立了卫国子南氏的后代姬嘉为“周子南君”,奉周朝之祀,此公国到了东汉改称“卫公国”。又立了反秦烈士孔鲋的后代为“殷绍嘉侯”,奉商朝之祀(奉孔子之祀的,是孔鲋侄子,刘邦手下骁将孔藂的后代)。这一公国一直延续到永嘉之乱时期,算起来,
卫国公族真算得上是两周公族当中混得最好的一拨了。
总而言之,卫国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断地装孙子,同时也揣着自己的一点小九九
(像背着魏国参与合纵,顶着秦政压力包庇通缉犯之类)。
虽然卫国本身不怎么起眼,却给战国也贡献了一大波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譬如吴起、卫鞅、吕不韦;被张仪挑拨离间的楚怀王的“南后”,有可能是卫国子南氏公女;汉朝建立以后跑到朝鲜自己立国的卫满,可能也是流亡至燕地的卫国公室。
总之,这确实是个一路苟活,一路又用输出的人物改变战国的小国。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
,陌生历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