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有人建议把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移出教科书,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建议把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移出教科书,这是怎么回事?

公元1162年,25岁的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了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了南宋建康,当时的辛弃疾有着豪情壮志,开始在南宋为官,心里面想的是抗金,收复失地,因此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不少有关北伐的建议,但现实却是残忍的。

即使发生了靖康之耻,但南宋朝廷并不想和金人打仗,一味求和,让辛弃疾去担任地方官职,自此与军队无缘,1180年,辛弃疾又受到朝廷中人的弹劾,从而开启了闲居生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是辛弃疾闲居信州之时所写,想起当年自己意气风发,还待在军营中,能够听到嘹亮的号角声,秋天时在战场上检阅军队……全词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握剑到握笔,辛弃疾不改的是他那豪迈的性格,因此享有“词中之龙”的称号。而《破阵子》的首句为“醉里挑灯看剑”,虽然只有六个字,但却用到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将一个壮士的形象塑造了出来,也就是年轻时候的辛弃疾,很容易就把读者带入辛弃疾往昔岁月的画面中,去畅想当时辛弃疾的心理活动。

后一句则是“梦回吹角连营”,接着是秋天时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的情景,一个“梦”字巧妙地将残酷的现实剥离,秋高马壮,沙场点兵,正是驰骋沙场的时候,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是辛弃疾的思想所在。最后五字“可怜白发人”则又表明了辛弃疾当下的境况。

从词的内容来看,辛弃疾描绘出了军营生活、战场厮杀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从写词方面来看,按谱式,这首词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不过辛弃疾并没有受到“过片”的限制。

在声调方面,这首词则是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不过上下两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又不是平仄互对,然而尽管和谐与拗怒是矛盾的,但全词又不显突兀,很好的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

在词的布局上也非常有意思,从“醉里挑灯看剑”起情绪逐渐高昂,然后又陡然下跌,戛然而止,但又不显突兀,反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辛弃疾写“可怜白发生”时的心情,事实上,在唐诗宋词中,这类布局并不少见,运用得好,便是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辛弃疾的《破阵子》无疑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好词,但在近些年,有家长却建议将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所给出的理由是辛弃疾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属于愚忠,不符合现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会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看了这番理由,恐怕学生都得纳闷:到底会带来怎样不好的影响?如果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课本,是不是可以少背一首词?

都说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就像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史”之称,他的诗会提及当时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会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抱负等;辛弃疾的词,则大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同样能够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

在古时候,杰出的将军都有报国之志、爱国情怀,也不乏有“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念头,但这些都不是可耻的。笔者认为,家长与其斥责古诗词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不如多花点时间,将孩子培育成一个学会独立思想的人。

此外家长建议把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移出课本,也说明了当今的部分人对古诗词的鉴赏不够,然而古典诗词赏析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除了写自己的豪情壮志,也写到了友情、爱情、田园风光、民俗人情等,那么你了解多少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现实,辛弃疾,家长,教科书,建议,身后名,思想,沙场,军队,战场,消息资讯,辛弃疾,后名,醉里挑灯,陈同甫,破阵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现实,辛弃疾,家长,教科书,建议,身后名,思想,沙场,军队,战场,消息资讯,辛弃疾,后名,醉里挑灯,陈同甫,破阵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现实,辛弃疾,家长,教科书,建议,身后名,思想,沙场,军队,战场,消息资讯,辛弃疾,后名,醉里挑灯,陈同甫,破阵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