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以来,2100多年的帝制王朝中,皇权至上,除了古代官僚制度对皇权有所限制外。还有两股势力对皇权及朝政产生影响,有时这两股势力会凌驾皇权及朝政以上。这就是外戚干政及宦官干政。
例如西汉,最为明显的是外戚干政。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政,大封吕氏家族,形成庞大的吕氏势力集团,控制朝政;后来的太后也有类似的经历。
东汉问题更严重,太后掌权、外戚干政,小皇帝需要借助宦官的力量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外戚、宦官的问题一起来。
唐朝,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中唐和晚唐时期,宦官极为嚣张,皇帝的废立都是宦官来决定。
回归正传,本篇聊一聊明朝的这两个问题。
宦官干政
1、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也是一代权宦,内外勾结官僚,擅作威作福,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争相攀附。2、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朝野。3、明神宗时期的冯保,联合张居正,也是权倾朝野;4、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比皇帝还牛。
宦官干政比较明显的是这四个人,但很快就被皇帝压制。说到外戚干政,明朝却没有。真要是扣死了说非得有,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孝昭皇后张氏。但张皇后被称为“女中人杰”,对明朝初期的政局起到有益的作用。
那明朝为什么没像前朝多次出现宦官、外戚干政的局面呢?
一、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虽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内阁其实就是丞相制度的另一种体现。
明朝初期形成的“三杨”内阁;正德年间,杨廷和等人组成的内阁;嘉靖后期,以徐阶为首的内阁;万历时期,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都是能力超群,敢和皇权斗争的组织。
二、后宫出身不高
很多朝代的后宫,大都选自于名门望族,如若得宠,加上家族的势力,会形成难以控制的力量,影响朝政。
明朝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初期除了联姻功臣以外,后期帝王的后宫嫔妃,多来自地位不高的家族,这就很难形成干扰朝政的力量。
明仁宗张皇后,张麒之女,张麒是一个普通的指挥使;明宣宗孙皇后,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是一个不到七品的末吏;明英宗钱皇后,都督同知钱贵之女;。。。。。。历任皇后的家世都不是特别显赫,更别提其他皇妃了。即便是皇后或者妃子受宠,最多给其家属封一个只有虚名的侯爵或者伯爵,这样就形不成干涉朝政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