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死对于袁崇焕个人来说并不冤枉,但是对于案件的本身来说却是冤枉,因为或许他死不掉。
崇祯为什么重用袁崇焕?
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远在东莞的袁崇焕接收到崇祯启用他的命令。
袁崇焕在这之前是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道理来说,虽然得到启用,但官职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顶破天也就是一个巡抚,总不可能一来就给一个在巡抚之上的总督,凭啥?
但是事实是崇祯给袁崇焕的官职不但在巡抚之上,而且在总督之上,这个官职就是督师。
对于这一任命,简直就是破天荒,因为督师的权力太大。
巡抚往往最多只管一个地方,总督往往最多只管几个地方,而督帅的管理范围少则五个地方以上,多则十个地方以上。
因此,历任督师都是内阁大学士出身,只有他袁崇焕是例外。
而且要知道,袁崇焕接受任命的时候距离崇祯继位仅仅不到三个月,况且在这之前崇祯才刚解决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提拔如此快速,可见崇祯对袁崇焕的看重。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重用,崇祯看中的当然是袁崇焕的能力。
后金自从建国与明朝明着作对以来,只遭遇了两场大败,第一场大败是天启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的“宁远之战”,第二场大败是天启七年五月十一日的“宁锦之战”。
这两战,后金的兵力都在六万以上,而明军宁远之战的兵力只有一万,宁锦之战的兵力多一点,但也比后金少,只有数万。
要知道,万历四十八年的萨尔浒之战,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立国之战。
努尔哈赤率领的大军仅仅只有四万,而明军是整整三倍于他的大军,都败在他的手里。
在袁崇焕出现之前,后金向来在辽东横行无忌,见谁杀谁,以至于到辽东任职成了高危工作。
正是因此,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重要性才足够突出。
而无论是宁远之战,或者是宁锦之战,指挥作战的将领都是袁崇焕。
必须一提的是,袁崇焕这两战面对的敌人并不是藉藉无名之辈,宁远之战他面对的是努尔哈赤,宁锦之战他面对的是皇太极。
这两位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知道。
由于魏忠贤的任人唯亲政策,只要是投靠阉党的,他都给予重用,无论有没有能力。
而大部分自甘堕落,投靠阉党的,都没有什么能力,要是有能力的话,哪里还会投靠阉党。
因此,辽东的局势到崇祯的手里时,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恶化。
在山海关之外,仅仅只剩下数座城池,要是这数座城池再流落到后金的手里,以当时的局势而言,突破山海关只是时间问题。
而作为明朝与辽东之间最后一道屏障的山海关一旦被突破,明朝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迁都,第二个选择亡国。
毕竟只要后金踏入山海关,面对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而后金最出名的就是骑兵。
可想而知,当时的明朝已经到了什么样的时刻。对于当时的崇祯而言,要是再不启用袁崇焕,说不定明朝就得亡国。
混账袁崇焕
要说袁崇焕这个人哪里都好,唯独有一点不好,那就是不懂政治,简直就是一个政治白痴。
崇祯问他多少年能够收复辽东,他想都不问,直接回答五年,所有人都以为他早已经有了计划。
毕竟当着皇帝的面承诺的事情,要是做不到,那就是欺君之罪,到时候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可是他偏偏没有想到这一点。
他带着崇祯的期望到达辽东做的第一件大事,差点没有把崇祯气死,因为他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作毛文龙。
毛文龙在明朝末年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毛文龙,后金大规模侵略明朝的次数将会大大增加。
原因很简单,毛文龙虽然是总兵,但是他的地盘却是一个岛屿,这个岛屿叫作“皮岛,而皮岛就在后金的后方。
后金没有海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毛文毛到自己的地盘上打砸抢,甚至占领自己的地盘。不是后金不想付出行动,而是付出行动也没用。
因为你打跑他一次,他就再来一次,就像一个烦人的苍蝇一样,在你面前蹦来蹦去,可你就是打不到他。
但又不得不提防他,因为他手里握着四万大军,而当时后金的总兵力也才十万出头。
“毛文龙灭奴不足,牵奴则有余”——《明熹宗实录》
袁崇焕杀毛文龙并不是没有原因,他杀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太过于嚣张跋扈,从来不听领导的命令。
其实毛文龙不听命令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对明朝太过于重要,别说大臣了,就连皇帝都得哄着他,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
他要是把领导放在眼里,那才是奇了怪。
每个领导都不喜欢不听话的下属,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可以理解。
但是他杀掉毛文龙却找不出替代毛文龙的人,以至于皮岛的战略作用全部失效。
毛文龙费心费力在后金后方占据的地盘全部被后金夺回去。而毛文龙的旧部也一个接连一个造反,皮岛算是彻底乱套。
毛文龙身为总兵,袁崇焕要想杀他,必须有崇祯的命令,但是当时的他并没有崇祯的命祯,仅凭一把尚方宝剑。
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尚方宝剑似乎代表的就是皇帝,想杀谁就杀谁,但是现实却并非这样。
尚方宝剑能杀的人也仅仅只有最底层的官吏,要想杀毛文龙这样的,必须要有圣旨。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得知毛文龙被杀的消息,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惊讶,不敢相信,后面才慢慢平静。
崇祯元年,袁崇焕忽悠崇祯,崇祯二年,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崇祯三年,他又干什么呢?
崇祯三年,他干出了一件惊天骇地的事情,那就是打算领兵入京。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路蒙古进攻明朝。
为什么要绕路蒙古,不直接从辽东进攻呢?因为辽东有袁崇焕守着,除非他脑子被驴踢了,要不然绝对不会从辽东进攻。
按道理来说,明朝当时尚未经历“松锦大战”,辽东的兵力有十万以上,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兵力,皇太极要是想打到北京城,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出乎意料的是,皇太极就凭着那点兵力打到了北京城,而且期间从未遇到过任何有力的抵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袁崇焕。
当时兵力最多的就是袁崇焕,可是袁崇焕却想走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路子。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他都是靠着坚城利炮才打赢努尔哈赤父子的。
现如今他还想玩这一套,只不过地点不同,他这次的地点选择在北京,他想要率领大军到北京城里与皇太极作战。
一个堂堂的督师有这种想法,说是奇迹也不为过。
别说崇祯,就算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让大将率领大军进入都城。要是来个“陈桥兵变”,还没等后金打过来,朱家的王朝先行完蛋。
面对皇太极的进攻,不抵抗也就算了,竟然还想率军进入北京,再加上他之前的种种行为,百姓都一致认为他是汉奸,但是崇祯却不这么认为。
崇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明白袁崇焕不可能是汉奸。
他要是汉奸,直接投靠皇太极就行,毕竟他手里拿着的是明朝在辽东的全部,他要是将全部交出去,那山海关肯定会危如累卵。
而山海关一破,会发生什么,前文已经提过,所以袁崇焕不可能是汉奸。
那为什么崇祯还是要将他抓起来的?那是因为他说五年收复辽东,结果三年过去了,辽东没有收复,倒是三番五次的打击崇祯。
他虽然是个可造之材,但这种类型的可造之材实在是用不起,谁知道他明天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有生还的希望
虽然袁崇焕罪行累累,但是他被抓的时候并没有被直接判处死刑,而是关在监狱里等待审判。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袁崇焕未必会死,要是会死的话,就他犯下的那些事,只要拉出来一个,他就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明朝当时缺少人才,更何况是像袁崇焕这种人才,杀一个就少一个。
但是为什么后来袁崇焕还是死了呢?而且死的还特别惨,是凌迟处死。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叫作温体仁,一个叫作周延儒,两个人都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奸臣传》里面。
温体仁、周延儒,都盯上了首辅的位置,但是以他们的能力,要想斗倒首辅钱龙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由于袁崇焕的存在,他们有了这个可能。
因为袁崇焕与钱龙锡的关系很好,只要将袁崇焕案件闹大,那么就能够脱钱龙锡下水,进而夺取原本属于钱龙锡的权力。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就此展开。
言官将袁崇焕从小到大的黑料全部都暴露出来,不管有的没的,只要有点蛛丝马迹,就往大了说。
其中包括通敌以及结交近侍(结交近侍是死罪),这个近侍就是钱龙锡。
而且还说的有鼻子有眼。原本活下来的概率就小的袁崇焕,要是想活下来,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任何的可能。
钱龙锡经不住压力辞职,温体仁、周延儒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至于袁崇焕,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袁崇焕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冠上一大堆的罪名,再由崇祯亲自判处凌迟处死。估计当时他都不明白自己的罪名到底是什么。
崇祯后来一定后悔杀掉袁崇焕,因为自从杀掉袁崇焕,辽东的局势就逐步走向失控。袁崇焕的接班者祖大寿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袁崇焕在的时候,皇太极不敢进犯辽东。袁崇焕不在,皇太极则敢进犯辽东。以至于后来发生松锦大战,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点家底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