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哪个朝代官员收入高待遇好?一致意见的是宋朝。大家都认为宋朝的官员薪水高,待遇好。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根据清代史学家赵仪的记载:
“(宋)恩被百官拘捕,恐其不足,取万民之财者,无余,此宋制不能为法。”♂青·赵毅
这句话的大意是北宋朝廷厚待官员;反过来,它又对老百姓课以重税。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宋代官员的收入。以北宋为例,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级别的高级官员,月俸三十万(即三百贯)。每个月一万两千,两者相差二十多倍。
由此可见,在宋朝,达官贵人的俸禄确实是高得惊人,而基层官吏的收入却十分微薄。
这个数据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宋朝官员收入都高,只能说明收入差距很大。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物流不发达,各地物价水平不一,购买力自然不同。比如上面说的那个小县长,以他的收入,在偏远的地方生活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住在京城,就不一定能吃饱了。
如果你不相信我,这里有几个例子:
宋太宗年间名臣查导,常与夫人“采野菜杂粥,以治饥”。(《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9卷)
此时的查导是馆陶县的县尉,八品官员,大概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一个堂堂的公安局长,被迫和老婆商量开药房的事,大家可以想象,他手下的警察光靠工资过着怎样的生活。
还有蒋元振,他是处级干部,但为了养家糊口,听说岭南物价低,就去岭南求官。
一个人吃豆子,喝凉水,自己用纸做衣服,过着野蛮人的生活。
什么是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号称蛮荒之地。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刑吏流放之地。韩愈在唐朝被贬到岭南,苏轼在宋朝也被贬到岭南。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这个蒋元振非要到流放地工作,他的脑子要么进水,要么被门口挤扁。因为那时的人,大概还没有“思天下,观天下”的思想境界。
除了这些下级干部,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幕僚,薪水也不是很高。杨怡,著名文学家,“熙坤派”代表诗人,七岁能文神童,正式翰林学士,做着一份名为“知行诏书”的工作,就是为下属起草诏书。皇帝。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这个位置历来被称为“清瑶鬼鬼”之地。既崇高又显赫,与皇帝关系密切,前途极其可观。
可谁能想到,身居如此要职的杨仪,却向皇上写了辞呈,辞官,请求免职。
他去哪儿?不是想做一个地位显赫的大官,而是想去一个物价便宜的县城,做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
他究竟怎么了?
他的辞职报告上写道:“全家30多人随我来到京城,老家没有土地,祖辈也没有积蓄,老少全靠我二十五块钱的工资过活。”住,吃不饱穿不暖,长辈为晚辈埋怨哭泣,毕竟是朝廷官员,该撑场面就撑场面,得请帮手,喂马肯定是买来喂马的,总不能大半夜起来走路去朝廷吧?……看这官快要变成饿鬼了,要是真的饿死了,会给朝廷丢脸的……”(杨怡《武夷新集·再乞解职表》)
举了那么多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宋朝初期,高官的俸禄十分丰厚,而中下层官员的俸禄却十分微薄。
其实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刚才说的这些人,都是正派清官。
俗话说“三年清县令,十万雪花银子”,意思是说清朝官员贪污成风,当官三年,足以干几辈子。所以当时的人一提到做官,就给了一个定义——天下黑如乌。
其实,世界上不仅乌鸦乌黑如墨,应该说自古以来,乌鸦都是黑如墨的。只要是贪官,在哪个朝代都会贪污。
明朝治官手段严不严?明太祖视贪官如水火,反贪手段十分严酷残酷。
明代刑法《大诰》规定了惩戒贪官的各种酷刑,包括抽筋、抠膝、砍指、跺脚、剥皮等。
《醒贪简要录》规定,官员只要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就斩首示众,剥皮做稻草人,俗称“剥黄花菜”。
那么所有的皮肤在哪里?明代地方衙门左侧的土庙就是剥皮的地方,所以当时老百姓称土庙为“皮厂庙”。
但是朱元璋治理腐败的效果如何呢?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太过恭维。朱元璋之后,贪官如割韭菜。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制度建设的不到位。
所以朝代都有贪官,朝代都有清官。看一个朝代的风气,主要看是贪官多还是清官多。
结语:以史为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反腐有两条路。
一是从内部看,各级干部要提高道德修养。只有内心强大,才会有自觉反腐的能力,正所谓从他治到自律。
此外,从外部看,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首先从源头堵住漏洞,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大环境,让那些贪官逐渐从被对不敢腐败、不愿腐败的人,不能腐败。真正达到了根本目的。
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只要坚持不懈,善政善政、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态终会到来。
雪莱不是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
《武夷新集·再乞解职表》宋·杨怡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涛
《宋史》元·沱沱
老那堪春秋郑重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