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做了一个梦,魏征出现在他的梦中,随即传来魏征离世的消息。
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
不做忠臣做良臣
唐太宗李世民听闻魏征死讯,“亲临恸哭”,连续五日没有上朝。在魏征离世后,李世民非常怀念他,经常对臣子提及,说他失去了一面人生的“镜子”。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魏征是一位广为人知的诤臣,他凭借直言敢谏得到李世民的赞许,并且在李世民的高度赞誉之下,在后世流芳,成为一位正直敢言的大臣形象。
然而,魏征本人其实一生多次易主,并非是那种“不事二主”的忠臣,值得玩味的是,魏征每一次易主都会得到新“主上”的宠信,即便是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也没有责骂他,反而给了他很高的赞誉。
魏征的为官理念不是“忠”,而是“良”,他不是忠臣,一心要做良臣。
多次易主
魏征的父亲名为魏长贤,北齐朝屯留的一个县令。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魏征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但是从他父亲的职位来看,家境应该还算殷实。
可惜的是,魏征家道中落,他也从县令公子沦为温饱都成问题的落魄子弟,魏征落魄却并没有去靠打工糊口,而是出家做了道士,在乱世即将来临之时,终日研究起天下之事来。
隋朝末年,乱世再次来临,时任武阳郡丞的元宝藏趁势起兵,邀请魏征给他做书记官,魏征出山,元宝藏便成为了他第一个跟随的人。
元宝藏虽是乱世豪杰,却并不具备霸主的资质,他只是做李密的部将而已,魏征在他手下,自然也就大材小用了。
终于,因为元宝藏每次给李密的报告十分有见地,李密问及出处,魏征出现在李密眼前,并且在一番交谈之后,魏征成为李密的属下。
魏征跟随李密之后,虽然他的舞台拓展了,但是李密对他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及元宝藏,他对李密的提的建议,虽然得到李密的赞许,却没有得到采纳。
李密大败,魏征郁郁不得志,跟随失败的李密一起投降了唐王朝,后来李密反悔被杀,魏征继续效忠唐王朝。
密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朝。
魏征身为李密的旧部,又是降将,虽然身在唐王朝任职,但是处境却非常尴尬,所以,他一直寻找立功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在唐王朝有立足之地。
很快,魏征表现的机会来了。瓦岗军旧部徐世勣占据了李密原来的底盘,而瓦岗军所在,乃是用兵重地,哪一方能够争取到徐世勣,对未来争霸天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争取李密旧部归降,这件艰巨的任务让李渊犯了难。就在这时,魏征毛遂自荐,希望李渊能够给他一个机会,去争取徐世勣。
面对魏征的请求,李渊自然是一百个同意,封他为秘书丞。魏征十分珍惜这一次保住“饭碗”的机会,他在信中洋洋洒洒数言,向徐世勣陈述两点利害关系:
第一,瓦岗军所在位置,乃是军家必争之地,群狼环顾,以徐世勣之能,无力守护,如果坚守,早晚要失去底盘,甚至性命。
第二,在当今乱世,英雄虽多,但是最终得到天下的人,必定是唐王朝。
魏征的表述,说到了关键之处,徐世勣也是聪明人,自然能够分辨魏征之言的真伪,在思索之下,选择归降唐王朝,魏征兵不血刃招降徐世勣立下大功,算是在唐王朝站住了脚跟。
可惜好景不长,魏征刚刚干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在唐王朝阵营站稳脚跟,随即他所在的梨阳便被窦建德攻陷,成了人家的俘虏。
魏征非常郁闷,刚刚在唐王朝的阵营站稳脚跟,随即又被俘虏到窦建德阵营,成了一位起居舍人。魏征以俘虏的身份跟着窦建德,比之前“投降”的身份更加尴尬,窦建德根本不重用他,也不重视他,这样不温不火的日子,一过就是两年。
魏征在窦建德那里两年以后,迎来了自己的“大救星”秦王李世民,窦建德面对李世民,显然不是对手,很快就兵败了。
魏征见窦建德兵败,再次开始发挥自己劝降的功力,苦劝窦建德洛州守将唐旦投降,因为有上一次劝降的经验,这一次劝降十分顺利,魏征终于又一次带着“战利品”回归到唐王朝的怀抱。
当魏征再次见到李渊的时候,“尴尬”二字成为了二人之间氛围的最佳形容词。李渊表面上说了一些客套话,但是对魏征这位去敌营做了两年俘虏又回来的人,也没有什么信任可言了。
失去信任的魏征,虽然极具才华,却也难有作为。但是老天似乎非常垂爱魏征,就在魏征难以自处时,太子李建成向魏征投来橄榄枝,魏征看到李建成给他的“offer”,感激涕零。
李建成不仅给了魏征一份工作,还给了他一份敬重,不仅授予魏征“太子洗马”的职位(“太子洗马”是从五品的官职,负责教导太子,类似太子老师,并不是给太子洗马),而且多次采纳魏征给他的建议。
魏征在最“尴尬”的时候,得到太子李建成的信任,他一心一意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为李建成殚精竭虑,立志要辅佐李建成接掌天下。
魏征的运气显然不是太好,就在他下定决心辅佐李建成不久,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伏杀,李世民成为唐朝的新皇帝。
魏征曾经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帮助他压制李世民,如今李世民却成为皇帝,魏征的处境除了“尴尬”形容之外,真不知道如何形容。
面对李世民,魏征无言。李世民问魏征“为何离间兄弟?”魏征直言“他听我的,不至于有今天。”或许是“粗话”对了武将出身的李世民的脾气,或许是李世民真的佩服魏征的才学,总之,在这一次对话之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重臣,成为魏征这辈子最后的“主上”。
魏征,易主多次,却次次都是真心事主,他不是忠臣,却是难得的良臣。在魏征看来,良臣应该择主而事,事天下而不事一人。
魏征的这种观念,或许是一个文人为自己的开脱之词,也或许是他一生选择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