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闲话三国志》前篇第四章 启承禹夏纷乱不止,孔甲食龙自毁社基

《闲话三国志》前篇第四章 启承禹夏纷乱不止,孔甲食龙自毁社基

若问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是哪个朝代?有人会回答是晋,也有回答是元的,还有人会说是隋,但我觉得存在感最低的反而是在朝代列表中排行第一的夏。

因为除了在背“夏商周……”时被提起,日常中大家对他又有什么印象呢?甚至这个神秘的朝代是否存在,还是被很多人怀疑的事情。

若说他存在,至今还没有决定性的考古证据;若说他不存在,文献古籍中却又记载的言之凿凿。于是薛定谔的夏朝成为了人们最难讨论,以至被忽视的一个朝代。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传说”中的朝代,却决定了中国之后的所有王朝的走向。如果以巍峨宫殿比喻华夏文明,周是柱,汉是梁,唐是砖瓦,夏朝就是最重要的地基。

我们一般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这是按马克思理论中以生产方式的不同所划分而来。但在另一些分类中,当世界各地的文明正处在甚至还未到奴隶制的时候,大禹就已经超越时代的播下了封建制的种子,然后在周朝开花,最终在秦朝瓜熟蒂落。

我们在之前文章中分析过,《尚书·禹贡》说大禹“中邦锡土、姓”,就是把土地和姓氏分封给诸侯,这种“封而建之”的封建制度,是夏朝能够建立的决定条件。

为什么如日本这样的封建王朝,天皇可以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却没有人会去推翻。并不是因为天皇真的有多么的神圣,而是因为他的存在是封建贵族们合法地位的象征。若是把天皇推翻了,就意味着日本那些大小名以及武士们建立的社会秩序也被否定了,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推翻他们的领主,瓜分他们的土地。

所以启继承了大禹的部落首领地位,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并非是他想不想的问题,即使他不想,是那些被大禹分封的诸侯们也依然会将它黄袍加身。但这也就导致了双方认知的不对等,对于启来说,他便是天命所归的天下共主,但对于其他诸侯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吉祥物而已,我可以养着你,你不能管着我。

从古至今,无论是夏,还是秦,或者是隋,拥有超越时代数年的思想往往会被认为是天才,但如果超越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便只会被认为是疯子,而被大势所吞没。

所以充斥着奴隶制的环境,依靠父辈余荫建立,又有一群桀骜不驯的老臣,还没有任何可行的规章制度,意味着大夏这家创业公司,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平静的。而维持公司稳定的唯一保障可能就是大禹的神化,《淮南子·泛论训》说:

禹劳天下,死而为社。

在夏朝,大禹死后被奉为社神,成为华夏祭祀的主要神明,成为一直维持着夏王朝运行的社基。如今的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呢?举个例子,他就是我们神话传说中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地祇,相当西方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又或者说社稷中的社指的就是他。

以此来说,大禹就像是伊斯兰国家中的先知默罕默德,不同的是那时还没有宗教的概念,我们还只是将其称为祖先崇拜。因此说过去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是精神上的统一基础,大禹将其转化为了现实,但此时已然是脆弱的,人们也没有像未来的信徒那样狂热。

孔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等不到五世的,甚至转个身就“忘恩负义”了,所以夏朝建立以后,启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薛定谔的夏朝”其实一直游离在统一与未统一之间。

同时“铁王座”的诱惑也开始腐蚀夏后氏内部。夏启共有五子,依次为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观,即使在嫡长子继承权还没有出现的夏朝,武观作为五子继承后位(夏商时期统治者称“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偏偏那将成为未来统治者的太康又荒淫无道,于是武观决定杀死太康夺取继承权。

夏启十一年,武观的夺权阴谋败露被夏启流放到西河,结果四年后,武观又在西河地区起兵反叛,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起夺嫡之战。虽然这场“武观之乱”最终被平定,可夏后氏的实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创,从而引发了更加激烈的诸侯叛乱,最终连夏启自己也死在了平叛的路上。

就这样,幸运的太康成为了夏朝的第二任君主,此时的天下即没有什么帝王之学,又没有什么统治纲领。原本就荒淫无道的太康在没有夏启管束后,就像放暑假的熊孩子一样,更加的肆无忌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太康有一次跑到洛水以南打猎,完全将朝政抛在脑后的连续疯玩了整整一百天的时间。

也就是在这次,神话中射日的大羿的后代,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率兵截断了太康的回京之路,并攻占夏朝都城斟鄩。不久之后,无处可去的太康病死在了戈地,才经历短短两世的夏朝似乎就要从此亡了。

但封建制王朝特有的顽强生命力在这时提前显现了出来,当后羿想要取夏代之的时候,竟然意外的遭到了天下大多数诸侯的强烈反对。正如之前所说,太康虽然只是一个吉祥物,可以扔掉换一个,可如果要被非大禹血脉取而代之,那诸侯们的土地和姓氏就变得名不正而言不顺,不再享有天道和法理的保护。

所以对于那些诸侯们来说,你可以造他的反,可以占他的便宜,可以欺负他,可就是不能取代他!无奈之下后羿只得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朝的第三任君主,自己则是回到有穷国遥控朝政。

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在后羿回国后,仲康便立刻开始召集力量准备消灭后羿。不过仲康自己也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大禹时代了,强大的有穷国已经无法再仅凭夏后氏的力量消灭。那些原本应该紧随自己的诸侯们,此时也是秉持着骑墙吃瓜的心态,始终保持着观望。

当今世界,两个大国之间轻易的不会直接刀兵相见,更多的是杀鸡儆猴的代理人战争。不要以为这是现代才有的,我们和古人相比增加的只是知识的积累,在智慧上并无差别,甚至可能还不如。

所以不敢直接对有穷国开战的仲康,把目光盯向了他的两个重要的小弟,分别是重部落的羲,黎部落的和。就如有穷国的部落首领后羿,实际是一种官职,指掌管弓箭善射的人,重和黎从尧帝时即负责掌管天文,因而他们的子孙,这两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称为羲与和,世代掌管天文历法。到后世神话中,羲、和才并为一人,成为日母和掌管时历的女神。

仲康以这两个部落的首领荒淫无道、玩忽职守为理由发兵征讨,希望以此再向诸侯们展示自己的肌肉,重新建立权威以讨伐后裔。于是就有了《史记·夏纪》的记载:

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但仲康低估了夏后氏实力衰退的速度,这次征讨竟以仲康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没有重振夏后氏的声威,甚至直接跌入了谷底,反而给了后羿取而代之的机会。

不久之后,仲康郁郁而终,其子相继位。后羿再次入京,驱逐了相,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铁王座”。至于相,则逃到了夏后氏同姓分支的斟灌氏、斟寻氏领地,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复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国家似乎还缺少着什么,以至于有些人甚至不愿意称夏为一个国家。而王权对于君主才能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以至于古代先哲们乌托邦式的认为应该由圣人担任统治者,可千万年来又能出几个圣人呢?

所以即使是枭雄后羿在夺取政权之后,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从而迅速“太康化”的将国家又扔给了亲信寒浞管理,自己则迷恋于外出狩猎。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这句话可能并不绝对,但是在后羿身上却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寒浞用后羿对付太康的方法,在其外出狩猎时夺取了政权,不过寒浞好像是对黑格尔的话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并没有像后羿对太康一样只是流放他,而是选择直接杀死了他。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

(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

取代了后羿的寒浞,为了巩固权力,消灭后患,马上派儿子寒浇攻灭了斟灌氏、斟鄩氏,杀死了相。而无论多高明的编剧,他所撰写的所有情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不止一处的原型,甚至现实比戏剧更加的传奇。就像《赵氏孤儿》里的故事一样,相的妻子,身怀六甲的后缗竟然从一个狭小的墙洞中脱身,逃到了娘家有仍氏的领地,并在那产下了相的遗腹子,少康。

在有仍氏的领地,少康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并在长大后获得了牧正这一要职。如今我们仅从字面理解,也许会疑惑,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饲养员吗?但是在古代,王下“三正”,是最重要的官职,《尚书·立政》称庖正、车正、牧正此三正有立事、准人、牧夫之责。也就是说如今我们以为只是“厨子”、“车夫”、“饲养员”的三个官职,分别有人才选用、负责祭祀(吏部、礼部),军队训练、执行法律(兵部、刑部),人员管理、组织劳动(户部、工部)的权限。所以牧正是一个不下于后世三公的显赫要职。

虽然得到了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但少康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世,像慕容复一样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国。于是他开始暗中联络夏后氏旧臣,准备东山再起。但他冲动的行动很快引起了寒浇的注意,为了逃避追杀,少康不得不逃到了有虞氏的领地。

在那里,少康又再次得到了首领虞思的赏识,不仅担任了庖正的职位,还娶了他的两个女儿为妻。作为嫁妆,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即得到了方圆十里的土地和五百个奴隶,这成为了少康得以成功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在这五百个奴隶中,少康还发现了一个叫“艾”的少女,而正是这个少女在未来成为了少康复国的关键。

所以说,男人的成功往往由先天与后天两个条件决定,一个是生的好,另一个是娶的好,得一可安天下。有了岳父的帮助,少康联络上了逃亡的夏朝旧臣伯靡,在他的加入下,少康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夏后氏、斟灌氏、斟寻氏的遗民。

万事俱备,少康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间谍战。女艾作为中国第一个女间谍,被派遣到寒浇的身边,源源不断的将情报传递到少康的面前。这段历史虽没有被任何正史记录下来,却依然通过古人零星的提及和文学作品中的少量描述,得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春秋时期,越国故技重施将西施送给勾践时,伍子胥便以女艾故事劝诫道:

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左传·哀公元年》)

而楚国屈原又在《天问》中就女艾谍浇之事发起疑问: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通过女艾的情报,少康得知了寒浇与弟媳女歧(寒浇弟寒豷之妻)私通,于是借两人私会的时机进行暗杀,但这次行动只误杀了女歧。不过幸运的是女艾并没有暴露,甚至都可能没有引起寒浇的警觉,依然毫无防备的外出打猎。就在寒浇全神贯注的盯着一头浑然未觉的猎物,准备拉弓放箭之时,一只利箭从黑暗中射出,准确的命中了寒浇。

寒浇一死,寒浞实力大减,少康便联合夏后氏遗民起兵攻杀了寒浞,恢复了中断约四十年的夏王朝,并开启史称“少康中兴”的盛世。

少康之后,杼继位,面对尚存威胁的东夷部落,他向东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厉兵秣马,采取主动进攻。史称为了抵御东夷部落最擅长的弓箭,杼发明了甲,之后又发明了矛,终于利用科技取得了对东夷部落的全面胜利。《国语·鲁语》有:

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

即称赞杼继承大禹的事业,终于使夏王朝从纷乱之中不步入了强盛。

之后槐、芒、泄、不降,明君相继在位,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夷逐渐的融入华夏文明,其中史称“九夷”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九部落,纷纷称臣纳贡,真正成为夏王朝诸侯国的一员。在将版图延伸到东海之滨后,夏王朝的目光从此开始由东转向了西方,不降在位的第六年,发动了对西方九苑的战争。

《竹书纪年》记载不降在位59年,期间夏王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王朝进入了最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几代明君后,不降发现所生的十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做国君的材料,尤其是继承人孔甲最是性情乖僻。为了夏王朝的江山永固,他一改自启以来父子相传的继承方式,将帝位内禅给了弟弟扃。

扃在位十八年,死后又传位给儿子廑,廑是一位贤德的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之下,夏王朝国力鼎盛。但是廑仅仅在位八年就病死了,而在他驾崩的同一年,传说天空出现了异像。《竹书纪年》记载: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陟在此意为天子升天。)

十日并出在尧帝时期也曾发生过,之后便有了后羿射日的传说。而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十日并出,很可能是一种叫做幻日的自然现象,是太阳光在折射的作用下使天空看上去有多个太阳。2013年,赤峰、承德等地就发生过幻日,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五个太阳。

“十日并出”在今天来说都是让人惊叹的奇观,更不用说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了,再加上君主于同一年驾崩,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是上天的示警。于是这一个自然奇观尽然不仅影响了当时君臣百姓的生活,更左右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前面我们知道,孔甲被认为性格乖僻而不适合继位,但为何在已经传了两代之后,帝位又重新传到了孔甲的手中?《史记·夏纪》记载: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在历史中,孔甲的罪名主要分为两个,一是好方鬼神,二是淫乱。但是两者在古代好像也不是什么大罪,而且无论是桀、纣、周幽王,他们好色都会有详细事例来佐证,偏偏为什么对于孔甲就只字不提,却反而记录了他养龙的故事?

熟悉中国古代史书的人都知道,“曲笔”是古代史官必备的技巧,对于一些不方便记载的敏感事件,即可以如实记录,又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而孔甲的两个罪名和养龙的神话传说,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代入其时代背景,却又变得非常不简单了。

现在已知,夏王朝是一个不信鬼神,崇拜祖先,王权高于神权的朝代,他们祭拜供奉祖先大禹的夏社,而不是天帝。但是时代的局限,让神权在夏王朝依然拥有不容忽视的力量,融入不久的东夷,更是一个极度崇尚鬼神的部落。

而这次“十日并出”,无疑给了他们借机打击王权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孔甲在这次上天示警中倒向了神权,借由他们的扶持登上了帝位。所以作为代价,夏朝在这之后,祭祀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天帝的地位迅速上升,从而使神权开始影响王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翻译。孔甲开始信仰鬼神,抛弃了传统的祖先信仰,其所谓的“事淫乱”可能并非是男女之事的淫乱,而正是后来周礼所称的淫祀乱法。

按照这个逻辑,关于孔甲好龙的神话就变得更加有趣了。

众所周知,夏王朝以龙为图腾,《礼记·乐记》载:

夏后氏以龙勺。

《史记·封禅书》又载:

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

而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更是佐证了夏人对于龙图腾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可能又与他们的祖先崇拜信仰有关。

在《山海经·海内经》中,郭璞引用《归藏·开筮》注曰: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黄龙在上古文献中常常代表了帝王圣人,如《淮南子·天文训》称: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

而在《史记·天官书》中:

轩辕,黄龙体。

更是直接将轩辕黄帝与黄龙等同在一起,这种现象最早甚至还要追溯到伏羲氏,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有:

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太昊氏便是伏羲,又称庖牺,我们都知道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如《帝王世纪》中说:

庖羲氏蛇身人首。

实际上准确来说我们应该称之为龙形,而传说中大禹也是这种形态。《列子·黄帝篇》称:

夏后氏蛇身人面。

因此前文《归藏·开筮》中所说的黄龙便是大禹,所以对于夏人来说,龙即是图腾,也象征了他们的祖先,如今我们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便是从此开始。

二里头夏朝绿松石龙型器

那我们回到孔甲,《史记》中称:

天降龙二,有雌雄

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则多了一些内容: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这里面到底是两条龙还是四条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关键处在于,夏王朝崇尚的是祖先,认为能得到天下是大禹的丰功伟绩,后来为了能够征讨其他诸侯,又加入了天的概念,但自始至终没有所谓的天帝什么事。

但是现在却在史书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神话,一个关于天帝赐予孔甲两条龙的神话,其实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很简单,四个字:

王权神授!

历代帝王好鬼神,事淫乱的实在太多了,可为什么就孔甲成为了夏王朝四代而亡的罪魁祸首,或许正是因为孔甲背弃了夏后氏的祖先和传统,使王权衰弱神权崛起。

得到了龙之后,孔甲却发现根本没有人会养,于是开始寻找舜帝时擅长养龙的豢龙氏后代,结果并没有找到,只发现了一个叫刘累的人。此人本是尧帝后裔,传到他时已经家道中落,由于出生时手上刚好有“刘累”二字的掌纹,便以此得名。

据说刘累曾经向豢龙氏学习过养龙的技术,孔甲就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让刘累暂且试一试。结果原本不饮不食的两条龙就此开始吃东西了,于是孔甲就命令刘累为其养龙,这一干就是七年,这期间两条龙被养的是膘肥体壮,刘累也因功被孔甲封为了御龙氏。

可是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其中的那条雌龙突然就死了。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想不到还学过烹饪的刘累就把那条死去的龙做成了肉酱,忠诚的他还进献了一份给孔甲。虽然吃惯了山珍海味,可谁吃过龙肉啊,孔甲一尝,这味道实在是太好了!

隔了几天,又嘴馋了的孔甲就派人去找刘累再要点上次的美味。这下刘累慌了,这龙肉到哪去找啊?把剩下那条杀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连夜就带着家人逃到了今天河南的鲁山地区。刘累逃了之后,孔甲也知道了真相,但人都跑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刘累在鲁山开枝散叶,逐渐的兴旺了起来,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祖先范武子士会就是其子孙,再传到秦末汉初,家族中更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这是后话,关键是这个神话中充满的漏洞。

第一,记载中孔甲没有找到豢龙氏,可是夏朝末年的名臣关龙逄就是豢龙氏的。关龙,豢龙在上古读音相同,为一个姓。如果说找不到豢龙氏,这关龙逄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若说这个问题牵强,那么第二,龙上次被饲养已经是舜帝时期,几百年前的事了,后来世间便已无龙,刘累为何又去学一个没用了的豢龙术?而且刘累既然都能从豢龙氏那学到豢龙之术,孔甲又为什么会找不到豢龙氏了,难道真如小说中那么巧合?

第三,唯二的两条龙死了一条,正常人会怎么做,上报?隐瞒?抑或是逃跑?可刘累

偏选了一条但凡脑回路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去走的路。把龙做成了肉酱,还送给了孔甲吃。这就好比朋友将他的宠物哈士奇寄养在你这,结果狗养死了,你就干脆把它做成一锅香肉,送回给主人品尝,这是何等清奇的思维啊。

第四,在刘氏本族的记载中,刘累于孔甲三年被封为右丞相,当然丞相官职始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时定为常设官职,夏朝时其实并不存在。其中也许有刘氏自夸的嫌疑,但刘累也的确是得到重用并封为了御龙氏。仅仅只是因为会养龙,除此之外再无才能和功绩的记载,一个家道中落的刘累怎么会被重用,并得到赐姓。赐姓在上古便意味着得到封地,成为诸侯,所以《史记·夏本纪》称刘累“受豕韦之後”,意为取代了颛顼之孙大彭在夏朝建立时受封的豕韦国。

第五,刘累不仅养死了龙,甚至还偷偷把龙做成美食送给孔甲吃,然而在事发逃走后,孔甲却不了了之,并没有再继续深究,为何会如此大度?

综合这些疑点,使我不得不产生一个怀疑,当时的情况是否是这样呢:

孔甲继位后,好鬼神的他重用刘累进行祭祀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天帝在夏王朝中的地位,降低了祖先大禹的影响,故有了“龙一雌死,以食夏后”的记载。改革引起了夏后氏诸侯们的不满,同时也降低了夏后氏的控制力,使一些诸侯蠢蠢欲动。所以《史记·夏本纪》记载:

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

就像汉景帝用晁错行削藩之策,却引起七国之乱,而不得不诛晁错平诸侯之怨。刘累恐怕也是在改革中承受了诸侯们的怨气,只不过他更幸运,活着逃到了鲁山。

无论真实的历史是否这样,孔甲这一口龙肉,吃掉了夏王朝的社基,从此各地诸侯不断叛乱。孔甲在位九年,死后儿子皋继位,因其很受祖父不降喜欢,希望他能与圣人皋陶一样而赐名,在位十一年,“天下阴受其赐”,使夏王朝重新走向强盛。

之后发继位,破格提拔养马老人关龙逄为相(故而上古传说中的龙,包括孔甲所吃的龙,又有观点认为可能是一种骏马),其在位十七年,施行仁政得到臣民爱戴。

虽然在孔甲之后的皋与发两位继任者,都称得上是明君,用二十八年的时间使夏王朝又重新步入强盛。但这时的强盛已经无法再和不降在位时相比,诸侯的叛乱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发之后,癸继位,也就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位暴君夏桀,其在位长达52年,最后却被商汤于鸣条之战中击败,流放南巢后,死于亭山。

战败后的夏后氏向北迁徙,到了汉代,司马迁依据匈奴人自己的说法记载道:“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意思是说在匈奴人自己的传说中,他们王族的祖先是夏桀的儿子淳维,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历史可考据。

夏王朝始于大禹,止于夏桀,据记载约有417年,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朝代,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奴隶制的部落联盟,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国家。无论是哪一种,作为一个未来幅员辽阔的伟大文明的第一次统一尝试,他的存在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许多的问题,留于后人继续探索。而其中很多问题,在千年后的三国时期,我们将会再次见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启承禹,孔甲,太康,诸侯,大禹,天下,朝代,夏启,三国志,王朝,故事传记,孔甲,太康,后羿,刘累,夏王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启承禹,孔甲,太康,诸侯,大禹,天下,朝代,夏启,三国志,王朝,故事传记,孔甲,太康,后羿,刘累,夏王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启承禹,孔甲,太康,诸侯,大禹,天下,朝代,夏启,三国志,王朝,故事传记,孔甲,太康,后羿,刘累,夏王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