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开元盛世背后的名相之争:一个三门峡人与一个洛阳人的十年博弈

开元盛世背后的名相之争:一个三门峡人与一个洛阳人的十年博弈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诗句向我们描绘出了“开元盛世”之景,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发展的顶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盛唐”一词饱含着后世对“开元盛世”的赞颂与敬仰。

辅佐唐玄宗缔造“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位宰相,也因此被尊为“开元四大名相”。

但在这“开元四大名相”中,却有一对政敌,他们俩不仅为生前事斗,而且为死后事斗,甚至这场争斗还绵延至后世。

他们一个是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市)姚崇,另一个是河南府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市)张说。

姚张博弈(一)中书往事

姚崇与张说结怨发生在唐睿宗李旦在位的景云年间。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姚崇人生中第二次拜相,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张说人生中首度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张说拜相的同时,唐睿宗李旦进行了一次人事安排,改任姚崇为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中书侍郎的上司,也就是说姚崇与张说虽然同为宰相,但落到中书省实际行政事务上时,张说得听命于姚崇调遣。

姚崇是公元651年生,张说是公元667年生,姚崇比张说大16岁,而且姚崇曾在武周朝担任过宰相,此次是他二度拜相。姚崇从年龄上来说是张说的长辈,从资历上来讲是张说的前辈,但是张说对姚崇就是不服气。

张说为什么不服气姚崇呢?

中书省的职能是负责诏书的起草与颁发,还有其他日常公文处理,在这方面张说更胜姚崇一筹。

张说出身低微,父亲生前最高只做到县丞之职,但张说在年轻时就高中贤良方正科的进士,光宗耀祖。张说的应诏策论还被评为天下第一,因武则天认为“近古以来未有甲科”,张说遗憾只能屈居乙等。不过武则天非常惜才,破例授张说为太子校书郎之职,肯定了其出众的文采,张说因此闻名天下。

武则天喜爱诗文,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命男宠张昌宗主持编修官方诗集《三教珠英》。张昌宗平时只是高谈阔论,赋诗聚会,修撰工作以张说出力最多。《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后,三十出头的张说就已经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坛的地位。

时至今日拜相,44岁的张说早已是大唐一代文宗。往后张说依旧执掌唐朝文坛直至病故,称霸文坛长达三十年。在开元年间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为“开元文学”之典范,备受天下文人尊崇。

张说在未拜相之前就已经供职于中书省,朝廷诏令大多出自张说之手,论谁能更胜任中书令一职?

张说当然觉得是自己更胜姚崇一筹,因此不服气姚崇。

但花甲之年的姚崇可不这么认为,反而对张说这个的后辈产生了怨恨之情。

为什么姚崇不认为张说比自己更胜一筹呢?

姚崇出身于一个武职官僚家庭,曾祖父姚宣业为陈朝征东将军、祖父姚安仁为隋朝汾州都尉、父亲姚懿谥号文献为唐朝嶲州都督。

但姚崇一改家族传统,考中了下笔成章科的进士,凭借出众的文笔在仕途上显名,时人赞姚崇“以文华著名”。

姚崇第一次拜相,是在武则天在位的神龙年间,担任的就是凤阁侍郎(中书侍郎),而后历任夏官尚书(兵部尚书)、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其文职经验远超张说。

自古文人相轻,张说对姚崇百般不服,姚崇对张说百般打压,从此二人结为政敌。

姚张博弈(二)拜相风波

姚崇没有丢掉家族的传承,精通兵部诸事,迫使武则天退位助唐中宗登基的神龙政变,姚崇就是幕后策划者和主要参与者之一。同时也是硕果仅存的“神龙功臣”(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先后被被害,只有姚崇一人幸免),因此被时人称为“救时宰相”,网友戏称为“政变专业户”、“李唐复辟达人”。

正是由于姚崇有扳倒过武则天的光辉战绩傍身,很早就被太平公主视为眼中钉。在太平公主的大力攻讦下,姚崇被迫罢相贬黜为申州刺史,而后历任扬州长史、同州刺史等。

不久之后,张说因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也惨遭罢相,张说被贬黜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通过发动先天政变成功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改年号为开元。张说重新返回长安,任职中书令,封燕国公,食邑三百户,位极人臣。不久之后,朝廷改制,中书令改名紫薇令。

张说如愿以偿的坐上了中书省的第一把交椅,但他并不开心,因为自己没有重新拜相,反而唐玄宗有意拜姚崇为相。

张说下定决心要阻止姚崇拜相,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结果唐玄宗不予理睬。

张说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唐玄宗直接以“此张说之意也,汝何得面欺,罪当死!”把姜皎吓得仓皇而逃。

就在张说准备再出计谋的时候,唐玄宗直接借口去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的名义,远离了朝堂。姚崇此时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一反常态密召姚崇前来。

君臣相见甚欢,畅谈天下大事,姚崇更是提出了闻名后世的“十事要说”,唐玄宗大喜,次日返回长安后就立马拜姚崇为相。姚崇三入政事堂,任职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

姚张博弈(三)一贬再贬

姚崇不但成功拜相,而且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兵部尚书,姚崇的手段,张说再清楚不过,而且唐玄宗任命的其他两位宰相魏知古和卢怀慎,都是姚崇的故吏。

唐睿宗李旦为相王时,魏知古为相王府司马,而姚崇为相王府长史;卢怀慎早年担任兵部侍郎时,姚崇为兵部尚书。

这三人高居相位,又同气连枝,张说非常害怕,张说觉得自己在唐玄宗心中比不上姚崇,于是张说私自去岐王府,请求岐王李范为自己做保。

岐王李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四弟,也是唐玄宗最亲近的弟弟。李范因参与铲平太平公主之乱,深受唐玄宗器重,授太子少师、食邑五千户。

但张说忽略了一个事实,自己身为朝中大员,却私下与亲王见面,这是犯了大忌。

正在琢磨怎么扳倒张说的姚崇听说此事后大喜过望,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日,唐玄宗召见姚崇,姚崇故意踉踉跄跄地踏入殿中,唐玄宗很奇怪,问道:“姚公,是否得了腿疾?”

姚崇会心一笑,但脸上装作忧愁的样子说道:“回陛下,臣不是得了腿疾,而是得了腹心之疾”。

唐玄宗追问其故,姚崇趁势说道:“唉,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陛下的辅臣,可是张说却掩人耳目私下出入岐王府,臣怕陛下会误会岐王,故此忧心忡忡啊”。

唐玄宗听后怒气直冒,直接贬张说出长安,外放为相州刺史(今河南安阳)。而后姚崇改任紫薇令(中书令),姚崇重新掌舵中书省,这又把张说气得够呛。

赶走了张说,姚崇与自己的故吏魏知古却产生了嫌隙。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姚崇的另一个故吏卢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这是讥讽他只吃饭不办事。

但卢怀慎不以为然,依然处处以姚崇马首是瞻,遇到事情都是让姚崇处理,从不主动发表意见也很少与姚崇意见相左。

但反观魏知古,他刚直不阿,时常与姚崇意见相左,姚崇自负对魏知古有提携之恩,魏知古却轻慢自己,渐生不满之情。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时任宰相兼吏部尚书的魏知古奉唐玄宗之命,去往东都洛阳主持铨选官吏之事。姚崇的儿子姚彝、姚异想谋个好差事,故宴请魏知古,想得到魏知古的帮忙。

但魏知古断然拒绝,而且回转长安的时候,将此事报告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知道这个事情后,某天假装随口问道:“姚公的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

姚崇太了解唐玄宗了,唐玄宗素来热心国事怎么会突然好奇自家家事,定是那魏知古告状。

于是姚崇带着辛酸的口吻说道:“臣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姚彝、姚异,他们都在洛阳任职,但是这两个儿子不成器啊,欲望很多却又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这个铨选的机会请托于魏知古,请陛下恕罪。”

姚崇年事已高,为子孙谋福是人之常情,而且姚崇没有隐瞒如实相告,唐玄宗反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倒是这魏知古不顾姚崇提携之恩,不近人情断然拒绝也就罢了,还专门跑到朕这里告御状,真是忘恩负义。

唐玄宗怒气又上来了,欲罢免魏知古的官职,姚崇内心窃喜,脸上却依然忧愁,说道:“是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要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是陛下偏私于臣。臣恳请陛下不要罢免魏知古。”

姚崇这一劝,唐玄宗更觉得这魏知古是小人了。当年五月,唐玄宗便以铨选不利的原由将魏知古罢相,迁为工部尚书。

张说远在相州听闻姚崇构陷魏知古之事后,伙同其他御史上书为魏知古叫屈,结果再度惹恼了唐玄宗与姚崇,张说又被贬为岳州刺史(今湖南岳阳)。

姚张博弈(四)最后交锋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的部下中书主书赵诲因为接受胡人贿赂的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极力营救,因为这个赵诲跟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彝、姚异也有牵扯。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

姚崇由是忧惧不安,三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最终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张说因辅佐朔唐朝名将、朔方行军大总管王晙平定突厥降将康待宾的叛乱,立下大功;又因献设置麟州之策,成功安顿党项,稳定边疆,再度立下大功。张说因两功傍身,升任兵部尚书,时隔七年后再度回到长安。

此时姚崇已经病入膏肓,听闻张说重新返回长安,姚崇大喜,他对两个儿子姚异、姚弈(长子姚彝已经于当年八月去世)吩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

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

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了。”

九月初,姚崇去世,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同月,张说以本职兵部尚书入政事堂,再度拜相。

月末,姚府置办灵堂,身为当朝宰相的张说果然前来吊唁。姚异与姚弈两人对张说上来就一顿彩虹屁招呼,张说任职地方七年好久没有享受过这纯正京师风味的彩虹屁了,一时间竟然沉寂其中,放松了警惕。

就在这时姚异与姚弈两人带着张说进入了内室,按照姚崇生前所说,将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张说果然两眼放光。

随后一如姚崇所说,收了珍宝的张说心甘情愿地为姚崇撰写了神道碑文,还破天荒的给了姚崇极高的评价。

但没过多久,张说回过味来派人索要碑文,说是需要修改。姚异与姚弈相视一笑告诉使者,碑文早已通过唐玄宗的审阅,不可更改了。

张说在府中听到这消息后,捶胸顿足懊恼地说道:“死姚崇还能算计活张说!唉,直到今天我张说算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及姚崇了。”

张说为姚崇撰写的碑文名为《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碑》,其中还专门为姚崇创造了一个成语——“革故鼎新”。

“夫(姚崇)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於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

“革故鼎新”一词一出,立马被长安文人传扬天下,立证姚崇贤相之名。后世尊姚崇与杜如晦、房玄龄、宋璟为“大唐四大贤相”,却无张说之名。

张说费劲心机与姚崇博弈十载,没成想却是自己的文章助力姚崇进入“大唐四大贤相”之列,真可谓是造化弄人啊。

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上灾害治理的成功范例:大唐王朝716年“姚崇治蝗”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兴唐名将,为何名气差一大截?

人间富贵花:大唐同昌公主无与伦比的奢华一生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名相,三门峡,洛阳,盛世,姚崇,尚书,张说,武则天,公元,唐玄宗,故事传记,姚异,姚崇,张说,魏知古,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名相,三门峡,洛阳,盛世,姚崇,尚书,张说,武则天,公元,唐玄宗,故事传记,姚异,姚崇,张说,魏知古,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名相,三门峡,洛阳,盛世,姚崇,尚书,张说,武则天,公元,唐玄宗,故事传记,姚异,姚崇,张说,魏知古,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