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宴请百官,席间刘伯温看到酒杯底部的四个字,顿时面如土色

朱元璋宴请百官,席间刘伯温看到酒杯底部的四个字,顿时面如土色

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蔡元培评价刘伯温

古往今来功成名就者多矣,然而只靠一个人的奋斗是不够的,还需要众多帮手,需要高人指点,需要贵人提携,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需要一点点运气......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他自己的能力,更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

我们常说人要怀感恩之心,但身在高位的皇帝,又能否做到这些呢?最起码朱元璋是没有做到。

他曾一手制造了多场案件,被屠戮的功臣不计其数,有一次朱元璋宴请百官,刘伯温刚巧看到了酒杯底部,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危险,顿时吓的面如土色。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开国前期,论功行赏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成为天子之前生活艰难,自小父母双亡。

他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没有家、没有亲人帮助他,终日流浪、毫无尊严,为了混一口饭吃当过和尚、做过乞丐。

多年后,朱元璋加入起义造反的队伍中,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一步步走到高处。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个人魅力收获了一大波赞叹及追随,最终借着天时、地利与人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朝,他本人也被称为明太祖。

建国之初,朱元璋对那些曾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可以说是感激不尽大肆恩赏。

他知道自己本来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即使有些才华可如果没有兄弟们的帮助,也走不到如今这位置的。

朱元璋效仿前朝对开国功臣们都进行了封赏,把最看重的六位功臣一一封赏。

曹国公李文忠、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遇春、卫国公邓愈等人都得到了不小的权势。

除了留位国公之外,其他的将领只要是辅助过朱元璋的贤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荣耀。除了给他们权利和地位,朱元璋还赏赐给他们了许多实际的物质。

金银珠宝自是不必说,民以食为天,种粮食的土地在天下人眼里更是重中之重,朱元璋也曾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岁月,更是知道民生疾苦。

他从打下来的土地中分出一部分赏赐给明代的开国功臣,还允许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同样拥有这些土地。

自隋唐之后的封赏一般都是“虚封”,像朱元璋这样“实封”的开国皇帝历朝历代并不常见,所以说他给的赏赐差不多,并不像一些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吝啬、疑心重。

当时,还有人提出了疑问,朱元璋会不会像前朝皇帝一样,需要我们的时候对我们好的不行。

要是以后不需要我们这些老人了,或者觉得我们功高震主了,就把我们全都杀掉呢?朱元璋一听也表示非常理解这些人的担忧,于是他又给每个人都分发了“铁券丹书”。

这东西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免死金牌”,有了她可以免除一死,这就相当于多一条命,众人这才渐渐放下心中隐忧。

江山稳固,大开杀戒

天下动荡之时大家自然整日兢兢业业,高风亮节的品质也频频表现出来,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之时,那些人性中最黑暗最糜烂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这些朝臣都是赫赫有名的功臣,皇帝又给予了他们如此的权势和威仪,其中有些人就飘飘然了。有的人在醉酒之时大放厥词,说朱元璋只是一介草民,根本不配如今的地位。

还有些人甚至对朱元璋破口大骂,觉得以自己的功劳得到了赏赐实在太少;有的人倚仗着天子的宠爱,为非作歹目中无人,依靠着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一时间民怨沸腾。

朱元璋虽然身在高墙之内,但对于这些民间之事也有所耳闻,他因感激而对这些功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这些人如此的肆意妄为,洪武皇帝内心开始不平静。

朱元璋也没表现出来什么,他在天下人眼里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君主。然而,若是不制止这样一种行为,对自己的统治多少有些不利之处。

朱元璋想了想决定举办一场宴会,也学一学赵匡胤那般杯酒释兵权。收到邀请的众人完全没有多想,只当作是在军中那般,领导做东请客吃饭罢。

但这些人里面也不全是糊涂蛋,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在朱元璋还不是还不是皇帝之时,刘伯温就跟随在他的身边,刘伯温不仅才华可与前朝张良相提并论,他还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

再加上对朱元璋的了解,刘伯温知道这次宴会绝不是简单的吃饭喝酒这么简单,即使他内心再不情愿也不能违抗天子的命令,只好前往赴宴。

刘伯温看到的四个字

宴席上,别人都在吃肉喝酒、欣赏美女,只有刘伯温始终放不下心来,他环顾四周时刻注意着周围人的动向。

然而都没什么发现,朱元璋也好像和平常一样,依旧笑眯眯和自己共患难的战友们喝酒聊天。

众人举杯,在一片祥和气氛中喝下了杯中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定睛一看,突然发现酒的杯底中竟然写了几个字,这些文字吓得他面如土色双手颤抖,久久不能恢复。

酒杯底部写了什么呢?赫然写着“建隆年制”,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最初的年号,而赵匡胤那一手“杯酒释兵权”更是千古奇谈,如今朱元璋这一出戏,可不就是效仿宋太祖之所作所为吗?

既要成全自己的名声,又要收回天子的权利,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只可惜,刘伯温注意到了这样一层意思,其它的将领却没有注意到,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回到家中刘伯温坐立难安,他知道这是朱元璋最后的仁慈,如果不主动退出朝堂,以后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于是,第二天上朝之时,刘伯温就向朱元璋请求说让自己能够告老还乡。

朱元璋眼神淡漠口中却说着挽留的话,不咸不淡的语气让刘伯温大感悲哀。决意辞官这是刘伯温的无奈,也是朱元璋的目的,他自然也就不阻拦了。

只是,想到自己为朱元璋出生入死,最终却落得这样的结局,刘伯温还是不免心寒。

多年之后,除了辞官、归隐的刘伯温等四人外,其余的三十多位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杀死了,就连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因为“连坐”制度而命丧黄泉。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刘伯温的先见之明。身在帝位心态总会变化,即使朱元璋前期表现的那样仁慈、那样和善,但为了自己的权利,杀死那些曾帮助过他的人是必要的。

即使这其中有一些人死有余辜,但无辜枉死之人也是数不胜数,然而对朱元璋来说没有无辜与不无辜之分,只有需不需要这样做一说。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天下人,朱元璋,百官,开国皇帝,众人,刘伯温,天子,席间,功臣,底部,消息资讯,朱元璋,赵匡胤,皇帝,刘伯温,功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天下人,朱元璋,百官,开国皇帝,众人,刘伯温,天子,席间,功臣,底部,消息资讯,朱元璋,赵匡胤,皇帝,刘伯温,功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天下人,朱元璋,百官,开国皇帝,众人,刘伯温,天子,席间,功臣,底部,消息资讯,朱元璋,赵匡胤,皇帝,刘伯温,功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