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梦见“三马共食一槽”的场景,感觉不祥的曹操杀掉马腾父子三人以绝后患。这一次,精明的曹操失算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接棒努力,不断侵蚀曹魏基业,最终牢牢地控制了曹魏政权。
公元266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236年~290年)接受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在洛阳登基,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位半世明君,在位15年办了两件好事、两件坏事,漠视了一个隐患。
两件好事:休养生息、统一天下
自汉末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至西晋立国,天下大乱了80多年,兵连祸结、流民盈野,溥天之下满目疮痍。晋武帝在位期间,以休养生息为施政主基调,实施一系列鼓励生产等措施, 西晋国力逐渐壮大起来,甚至因十年”太康之治“名垂青史。
立国初期,晋武帝就开始谋划消灭东吴(刘备的蜀汉在曹魏时期已被司马昭所灭),谁知公元270年凉州一带的鲜卑人叛乱了,平叛战争断断续续打了十年才结束,灭吴计划只能推后。公元280年,西晋集结20万大军兵发六路攻入建康,东吴灭亡,三国鼎立局面终结。
天下一统,晋武帝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终日沉迷后宫寻欢作乐,妃嫔滕嫱多达万人,西晋朝野迅速腐化。
两件坏事:壮大宗室、选错太子
曹魏时期,文韬武略的曹操采用重用寒族、抑制豪族(包括宗室)措施来保持政权稳定,曹操一生都在同两个敌人作战:军事上的割据势力和政治上豪族势力。司马家族趁机笼络落寞豪族对抗曹氏政权,司马氏对曹氏的胜利是豪族对皇族的胜利。
西晋立国,司马家族从豪族摇身一变成为皇族,司马炎面临着和曹操一样的问题:如何防范豪族坐大?但是这些豪族都是昔日战友,如何处理皇族与豪族的关系成为棘手问题。司马炎采取了与曹操相反的策略:保护豪族得益,同时做强宗室。
司马炎在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分封制”,安排大量宗室成员以“郡”为“国”;实行王、公、侯三等爵位制度,只有宗室成员才能称“王”;任命宗室成员镇守长安、邺城、许昌、襄阳等战略要地,并特别规定:“非至亲不得镇守长安”。建国伊始,司马炎一纸诏书就封了27个同姓王。
为了壮大宗室,司马炎用心良苦,希望以宗室为”藩屏“确保江山永不变色,后来的结局表明强大的宗室才是真正的乱源。司马炎不想也不敢打压豪族,结果豪族成为整个晋朝(包括东晋)掣肘皇权的主要力量。
司马炎有28个儿子。长子司马衷天生智力低下,曾有“何不食肉糜”的雷人之语,显然不是王朝的理想接班人。皇后杨芷觉得亏欠这个儿子,一直吹枕边风劝司马炎立这个儿子为太子。几经周折,司马炎最终依从了皇后,并为司马衷娶了大臣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太子妃。
一个隐患:蛮族内迁
西晋以前,中原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已厮杀上千年,为了统战需要,汉朝、曹魏时期一些投降的蛮族被分散安置在中原北方各地。加之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匮乏,一些豪族从北方买进大量蛮族人充作奴隶。各种因素影响下,西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已成燎原之势,长安以北各地少数民族星罗棋布。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无法融入当地生活,反叛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西晋政权的隐患。大臣郭钦上书建议把这些少数民族迁出内地,晋武帝笑曰这是杞人忧天。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