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龙门石窟唐代密宗造像

龙门石窟唐代密宗造像

龙门石窟保存一批唐代密宗造像,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集中报道如下。

一、密宗造像

1.擂鼓台南洞的大日如来

现置龙门擂鼓台南洞内的大日如来像,据调查是清末由龙门某寺院迁来的。从风格看应为武则天后期作品。像高2 15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高0.86米。像螺髻,戴宝冠,上饰莲花及忍冬流云。面略长,较平,眉梢、眼角上斜。左手平伸五指仰置右足上:右臂戴葫芦形臂钏,掌心向下抚右膝。胸部突起,腰较细。颈部有横纹四道,饰璎珞和尖项饰。身着右袒袈裟。胸前衣褶四道从左肩斜下。

2.擂鼓台北洞的密宗造像该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高4米,宽4.9米,深5.4米。三壁各大像一尊。窟顶残存莲花藻井,周围四身飞天,漫漶剥蚀严重。

窟内主像大日如来身高2.45米,风化严重。窥其遗存,结跏趺坐于正壁须弥座上,座高0.9米。像螺髻,戴饰有化佛的宝冠,面部已风化。颈部刻横纹四道,戴尖项饰。身佩璎珞,着右袒袈裟。手置足上,右臂下垂戴钏。残存舟形背光,头光中层饰七佛,其余风化难辨。

南壁大佛因窟壁崩塌已失存,残留八角覆莲宝座,座高0.88米。舟形背光存轮廓,头光中层饰七佛,其余剥蚀难辨。北壁大佛高2.2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高0.9米。像螺髻,着通肩袈裟,舟形背光依稀可辨,头光中层有七佛。其余剥蚀难辨。

窟内正壁及左右壁雕莲花菩萨,现存16身,皆坐莲花座,戴宝冠,长发垂肩,上身袒露,戴项饰,肩搭披巾,下着裙,姿态神情各异。其余壁面择隙雕小龛像。

前壁南侧雕八臂观音一尊,跣足立于圆台座上,身高1.83米。头部经后世补塑,有圆耳饰垂肩。颈戴桃形项饰。上体袒露,身佩璎珞,肩搭披巾,下着长裙。八臂:左侧自上而下第一手持物举胸前,第二手伸五指举至齐肩,第三手拇、中指捏一物上举,第四手伸五指下垂身侧;右侧仅残存第一臂上部。

前壁北侧雕四臂观音一尊,赤足立于圆台座上,身高1.9米。头已残毁,双足已风化脱落。左侧上手拇、中指捏一物举至齐肩,下手握物下垂;右侧上手残毁,下手捻珠下垂。其余服饰与南侧八臂观音同。

擂鼓台北洞前壁右侧八臂观音菩萨像 现藏于日本仓敷市大原美术馆

3.擂鼓台北洞窟楣上方的观音龛位于擂鼓台北洞窟楣南端上方,龛内刻八臂观音一尊,赤足立于圆台座上,身高0.46米。像虽风化,但尚较完整。头残,身微曲。上身袒露,肩搭披巾,身佩璎珞,下着长裙。八臂:左侧自上至下第一手持物举至胸前,第二手握圆物举至齐肩,第三臂微曲平举,第四手持瓶下垂;右侧第一手持物举至齐肩,第二臂微曲上举,第三臂下垂,手捏物,第四臂贴身下垂,手握物。

4.万佛沟的千手千眼观音龛位于万佛沟里北壁,南向,龛高2.4米,宽1.71米,深0.35米。龛内造一观音立像,风化剥蚀严重。身高2.3米,三眼十二臂。高髻,戴化佛冠,额中刻一眼。上身袒露,饰璎珞,披巾自肩部下垂贴于身体两侧,下着长裙。十二臂丰腴圆润,皆戴钏,作不同曲伸动作。身前六臂:上二臂及中二臂举至胸前,下二臂伸置腹前。身侧六臂:左侧上手托一板状物举至头侧。中手平伸,下手斜伸向下;右则上手上举,中手平伸,下手斜伸向下。观音身躯周围遍刻小手臂,呈放射状,手展开,掌心皆刻一眼。

5.万佛沟的千手观音洞位于万佛沟高平郡王洞东侧下方断崖上,窟高l.33米,宽1.58米,深1.4米。窟内西壁雕千佛,东壁原造一千手观音像,现观音已不存,只存洞壁上的手臂及千手,呈放射状,掌心皆向外。千手下方两侧各凿一龛,内各雕一自在观音像。前壁东西两侧各造一自在观音像龛。

6 擂鼓台院文物廊内的大日如来像像1:据调查此像原由龙门某寺院移入擂鼓台中洞石坛上,1982年又从洞里迁此。像高1.92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宝冠残毁,显露螺髻。面略长,较平,双目俯视,眉梢及眼梢上斜,额中央刻白毫相,鼻残破,唇较厚,紧闭。戴尖项饰,着右袒袈裟,农褶圆润。左臂手展掌置右足上;右手掌心向下抚右膝。胸部突起,腰较细。座高O.89米,束腰部分四角及前后面中央各刻一力士,下沿雕覆莲瓣一匝。

像2:此尊大日如来系七十年代中在偃师县刘井村收集而来。像高1.7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螺髻,面丰圆。姿势及服饰与像1大体相同。须弥座高O.69米,束腰四角各雕一天王支撑;前部正中凿一小龛,内造一天王,脚踏夜叉。但此像造型笨拙,缺乏生气,似系晚唐或宋代雕造。

二、龙门密宗造像的特点

1.窟龛的构造形制

其一,窟平面作马蹄形,顶呈穹隆形,中心刻莲花、飞天:三壁各造佛像一尊,前壁中央凿门,两侧各造一尊菩萨,如擂鼓台北洞。

这种平面作马蹄形、穹隆顶、三壁三铺造像的形制,在国内最早出现于云冈石窟的第16至19窟中(即昙曜五窟中的四个窟)。到洛阳龙门石窟时,发展成以宾阳中洞为代表的新形制:平面仍作马蹄形,三壁各造一铺像,正壁造像后移,窟室空间扩大,左右壁耳龛消失,各造一铺立像;窟顶饰莲花、飞天。宾阳中洞以其有计划的布局和高水平的造像技巧,成为北魏后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种形制的洞窟发展到唐代,在龙门除擂鼓台北洞外,还有双窟北洞。但规模、艺术技巧诸方面已远逊于宾阳中洞。

其二,摩崖凿龛,龛内造像一尊。这是唐代密宗像龛主要形式,如擂鼓台北洞窟楣的观音龛、万佛沟的千手千眼观音龛。

2.造像的配置和题材

龙门密宗造像的配置,仅擂鼓台北洞为三佛和二菩萨,其余皆为单凿的观音像龛和单身的大日如来像。

龙门密宗的造像题材,在佛像方面,以大日如来,即大日佛较多。这是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神,梵语谓之摩诃(大)毗卢遮那(日)佛,译作“大日”。在菩萨方面,有四臂观音、八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观音。

3 造像特征

龙门密宗的四尊大日佛,其姿态、手势相同,均结跏趺坐,着右袒袈裟;又多作菩萨装,头戴宝冠,臂着钏,颈戴项饰,身佩璎珞。

龙门密宗的菩萨皆多眼多臂,并配以表示菩萨种种誓愿、智慧、功德的手印。

三、龙门密宗造像的年代

在龙门密宗造像的窟龛中,以擂鼓台北洞最大、最具有代表陛,但该洞何时开窟造像不明。此洞上方及周围有数龛小像龛,从所据位置看应是擂鼓台北洞大窟开凿之后又陆续开凿的。其中数小龛有纪年颢记,这为判断檑鼓台北洞的时代提供了一定依据。如擂鼓台刘天洞窟楣左方有“天授三年三月八日”纪年‘铭;擂鼓台北洞北上方小龛有“大足元年三月八日”纪年铭;北上方另一小龛有“长安元年四月八日”纪年铭。笔者近期踏查时,又在擂鼓台北洞窟楣北端发现一处纪年题铭,文为“弟子朝议郎行内侍省内谒公诸口,刘合山为合家平安及先世眷属、法界众生敬造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一躯。以开元六年十月十五日建立。”刘合山造像铭刻在擂鼓台北洞窟楣上,说明此洞开窟造像至少应早于唐开元六年(718年)。而上述几处小龛的纪年天授三年(692年)、大足元年(701年)、长安元年(701年)又均早于刘合山造像铭,其中天授三年最早,因此擂鼓台北洞的开凿应不晚于这一年。龙门其他几处密宗造像的年代,从风格特征考察,也约在同时或稍后。

河南方城县佛沟摩崖十二臂观音像

我国现存有密宗造像的石窟,就目前所知除龙门石窟外,还有多处。如河南方城县佛沟摩崖造像,有一尊十二臂观音像,时代为唐开元元年(713年)以后。陕西黄陵县千佛石窟,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造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或绍圣元年(1094年)。陕西延安万佛洞造像,有一躯多面多臂观音像,造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四川大足、安岳等县石窟的密宗造像,似是我国现存密宗造像中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几处,其开窟造像约始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终于南宋末年。甘肃敦煌莫高窟的第285窟和302窟虽是西魏和隋代开凿,但285窟壁画中的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系中唐所画,302窟的如意轮观音,不空羂索观音系宋代所画;第250窟是初唐或盛唐开凿,但其中的孔雀明王、千手千钵文殊、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皆是五代所画。莫高窟有密宗造像的洞窟,以盛唐的第32窟、79窟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最早(以上均见文物出版社《敦煌奠高窟内容总录》),虽然这两个盛唐洞窟无具体年代,但与龙门擂鼓台北洞唐天授三年以前的造像相比时间略晚。这是因为密宗大师善无畏和金刚智先后于开元四年、八年自天竺来到长安和洛阳,善无畏又于开元十二年到洛阳,于洛阳福先寺译出密宗本经之一的《大日经》,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九年译出密宗的又一本经《金刚顶经》。正是由于他们译密宗经典,建立曼荼罗灌顶道场盛弘密教,中国密宗遂告形成。换言之,中国密宗的形成和艺术形象的出现是在善无畏、金刚智于开元四年、八年来华之后。因此,密宗造像西传敦煌,要比两京地区晚。总之,龙门石窟中密宗造像应是国内同类造像中较早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观音,项饰,须弥座,如来,唐代,身高,龙门,台北,璎珞,造像,观点评论,台北洞,擂鼓台北,密宗,龙门,擂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观音,项饰,须弥座,如来,唐代,身高,龙门,台北,璎珞,造像,观点评论,台北洞,擂鼓台北,密宗,龙门,擂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观音,项饰,须弥座,如来,唐代,身高,龙门,台北,璎珞,造像,观点评论,台北洞,擂鼓台北,密宗,龙门,擂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