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恐怕在历史上露脸的机会都没有,朱标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信任,也是朱元璋最为宠爱的一个儿子,朱标性情温和,政务能力非常强,而且人缘非常好,不仅文官服气,连武官都非常尊重朱标,如果朱标能够即位,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反观朱棣就不一样了,朱棣的性格勇武,从小喜好骑马射箭,这也注定了后来大明帝国的命运走向。
朱标是个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朱元璋也对其寄予厚望,但是天意弄人,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晚年的朱元璋备受打击,而太子之位也空了出来,朱元璋的儿子们个个对太子之位垂涎三尺,都卯足了劲在朱元璋面前表现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朱元璋最后竟然将太子之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这让几个有野心的王爷忿忿不平,尤其是燕王朱棣,他自认为文韬武略并不比别人差,要想让他对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孩子俯首称臣,实在比杀了他还难受,于是他以朱允炆削藩的借口,发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
靖难之变最终以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而朱棣也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所有的人都跪在朱棣的脚下山呼万岁,但是只有朱棣自己知道自己这个皇位来的是多么凶险,在靖难之变中,朱棣曾经多次差点被敌军消灭,最终能够转危为安也实属侥幸,当然朱棣不知道的是其实自己的命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因为朱允炆下的一道命令救了他,朱允炆和他父亲一样,生性仁慈,因此虽然他派兵镇压燕王叛乱,但是却不敢对燕王下死手,在大军出征之前,多次对出征的将领说,一定不要杀害朱棣,不要让他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结果朱棣一路南下,最终攻进了南京城,而朱允炆也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代价,如果历史能够重来一次,相信朱允炆一定不会再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朱棣得意洋洋的进入南京城后,一个人突然站在了朱棣的面前,对满怀喜悦的朱棣说了这样一句话:“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听完这句话之后,朱棣的脸色立刻变了,因为这句话的分量实在是太足了,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此次靖难之变的性质问题,如果自己先即位,那么天下人就会说自己是为了皇位来的,是大逆不道之举,而如果先祭祀太祖,那么就说明自己只是为了铲除奸臣而来的,即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毕竟朱允炆已经失踪了,朱棣一听此言,立刻反应过来,于是赶紧跑到朱元璋的墓前好好祭奠了一番,之后才登基为帝,给朱棣提建议的这个人叫杨荣,后来被朱棣重用,如果没有此人,或许朱棣的处境就十分被动甚至是危险了,就因为这一句话,使朱棣在政治上由被动为主动,可以说是实在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