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不但出了一位千古名君宋仁宗,还出了许多记载史册,流芳百世,被后人称赞的名臣。
北宋名臣
也正是因为宋仁宗的仁慈和贤明,也促成了宋朝人才辈出,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可以在朝廷得以存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范仲淹,语文课本上的《岳阳楼记》就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之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毕生追求,也成就这样一位将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名臣。
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以及苏辙,北宋名相富弼,辅佐三朝的韩琦等等,当然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老百姓称道的自然是北宋监察御史包拯包大人。
包大人坐镇开封府,铁面无私,廉洁公正,性格刚毅,无论对待任何阶级,只要犯罪就必然受到惩罚。
正是因为包拯在老百姓心中的伟岸形象以及被后世流传称赞,所以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的影视作品,以包大人为主角,讲述了一部又一部破案的传奇故事。
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的包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入朝做官。包拯十分孝顺,因为父母生他时,年纪已经不小。在包拯做官时,早已年迈,需要人照顾。
因此包拯申请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可以时常看望照顾父母。由原本的建昌县知县改任和州监稅。但是父母还是觉得距离儿子太远,毕竟古时候,去外地都需要车马,这种交通工具毕竟不方便。
一来一回,父母想见到包拯也要等待很久。因此,极其孝顺的包拯辞去了自己的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对于他而言,父母之恩大于做官和前途。
照顾了父母几年之后,年迈的父母终是抵不过岁月和时间,寿终正寝。包拯就在埋葬父母的墓旁建造了一座用草搭建的简陋屋舍,并在里面住了下来。
一住几年的包拯,在守丧期满以后,也不忍离去,希望余生都可以在墓边居住,陪伴父母。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更何况父母已经远去,亲朋好友也劝解包拯,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百姓青天
包拯再次入京任职,包拯廉洁奉公,执法严苛,不管你是太子还是朝中权贵,皆是一视同仁,会一查到底,将所犯罪行公之于众,并按照律法处置。
即使面对宋仁宗,包拯也是直言不讳,丝毫不惧怕宋仁宗的权利,希望自己的话语可以让宋仁宗惊醒,对待朝中的贪官污吏,一定要上谏到宋仁宗处置才会罢休。
连宋仁宗最为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也躲不过包拯的弹劾。他就像是宋仁宗的一把利剑,随时出鞘,杀尽贪官污吏,违法犯罪之人。
如此受人爱戴的包大人,后人是否也是如此优秀?他的子孙后代又都在何处?
包拯子嗣单薄,原配所生的长子包繶因病早逝。为了延续子嗣,娶了小妾,诞下儿子包绶,此外还有两个女儿。
如今包家的后人也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早已分布在五湖四海,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
其中就有191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包玉刚,父亲包兆龙经营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因为生意做得不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也很富裕。
包兆龙也十分在意子女的教育,因此父亲为了让包玉刚受到更好的教育。将其从宁波送到了上海中兴学堂。喜欢船务和大海的包玉刚选择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进修。
因为日本人开始疯狂地发动战争,四处都不安稳。包玉刚无奈之下退学,成为了一名银行职员。包玉刚十分聪明,很快就做到了上海银行副总经理的职位。
不过一直心系航运的包玉刚在不久后辞职,在1949年,和父亲包兆龙携带十万元的巨款去香港闯天下。积累了一定钱财的包玉刚决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然父母觉得这条路并不稳妥,但是包玉刚还是靠着自己的毅力,在37岁这年投身于海运事业。筹集了70万美元以后,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靠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经营策略,在早已成熟的众多航运公司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靠着稳扎稳打,成为新一代世界船王。
包家后人
在改革开放以后,包玉刚为支持内地的发展,多次从香港前往北京和邓小平见面,前后捐献了几千万美元,并且帮助中国建立造船业,还建立了宁波大学,为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1984年的时候,再次回到故乡宁波的包玉刚近乡情怯。在当地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天一阁”,这座江南历史悠久的藏书楼。
古籍管理人员特意拿出了《包氏家谱》,让包玉刚观看。包玉刚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
对此,他十分的骄傲和自豪,也庆幸自己并没有给祖先包拯丢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了保家爱国的精神。
除了像包玉刚一样的后人,还有默默付出的后人。出生在安徽合肥包村的包先良是包拯三十五代后人。
在村里人纷纷出去打工,寻求更好生活的时候,包先良毅然决然选择留守包拯宗祠,为的就是保护祖先的这一份传承。
舍弃可以改变人生的外出机会,包先良和妻子黄其莲默默在包拯宗祠守护了二十年,可以说克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村里人的不理解和流言蜚语。
在经历了几个王朝和无数的战争之后,包拯宗祠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无人看管的包拯宗祠早在民国时期,就被改成了校舍。新中国成立以后,甚至沦为了村民放牛的场所。
所以包先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和守护包拯宗祠。他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将包拯宗祠休整一番。
不过面对包拯公祠的开发问题,包家内部还是产生不小的矛盾。包先良夫妇一辈子的时光都守护在了宗祠上面,并且没有工资,靠着自己的坚持守护,希望可以保持宗祠的原样,保留老祖宗留下的财产。
但是包家的其他人却觉得这对夫妻迂腐不堪,阻碍了包拯宗祠的发展。尤其是后来的年轻人,比如三十六代后裔包先清就认为应该开发,这样也有利于村子的发展。
但是没有守护过宗祠一天的包先清怕是永远也理解不了包先良夫妇的执着和心血。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去守护,都是为了让包拯永远被人铭记,精神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