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中国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则天称帝、王俊杰破吐蕃)

中国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则天称帝、王俊杰破吐蕃)

公元690年

武则天称帝:天下第一女皇帝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改唐为周。在神都洛阳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尊号圣神皇帝。

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对于女性干政,历代都备受争议。所以,武则天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之路异常艰难。那么,武则天为何要拼尽一生,冒着生命登上帝位呢?仅仅是因为她权力欲旺盛么?

或许并非如此,武则天也是“形势所迫”罢了。首先对武则天来说,她并不缺权力。在她称帝之前,她已和丈夫并称“二圣”。在唐高宗生病期间,她也一直在涉及朝政事务。后世人们总会批评权臣揽政,外戚专权,宦官坏政。如果遇到皇帝生病的情况下,抛开对于女性的偏见,这岂不是更为稳妥的方式吗?

唐高宗去世后,他的遗诏中也明确提到“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氏决定”。日夜陪着唐高宗的武则天,或许才是那个更能站在整个皇室的角度去考虑江山的人,也是那个更熟悉,更有能力处理好朝政的人。更何况,她称帝时已67岁高龄。相较于她称帝的15年,她当皇后和太后一共长达41年。如果想称帝,何以必须等到如此高龄?

所以说,武则天缺的从来不是权力,也因此不会被权欲所摆布。

其次武则天是真正爱唐高宗的。她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唐帝国,让丈夫的帝国能够继续稳定持续下去。但是,他丈夫的去世,留给她的是一个并不稳定的帝国:继承人都太不靠谱。太子李显在唐高宗驾崩四天以后即位,成为唐中宗。与老成的武则天相比,李显此时虽已28岁,但更接近是个政治素人。不然怎么会堂而皇之的说出“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这样没有政治智慧的话语。

李显想得太过简单了,他虽然被武则天架空,但打算希望依靠外戚韦氏来夺回自己的权力。但李显并没有想到,如果他成功了,他有能力从外戚手中再拿回权力吗?他有能力推翻母亲武则天吗?这两点都想不明白,他又有什么能力治理国家?

于是,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掉,立李旦为帝,为唐睿宗。可是当人们回头再看历史时,给李旦的标签仅仅是两度称帝,两度禅位。两度称帝靠的是别人,自然两度禅位也是迫不得已。如此性格软弱,能力欠缺的皇帝,武则天怎么能将李唐王朝安心地交给他?

最后武则天为形势所迫称帝,但如此形势,也有她努力的因素。毕竟在男性社会中,去接受一个女性领导人是太难了。武则天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必然深谙此道。所以她两个方面做足了功课,让“形势”成为自己的助手。一方面,她做好了舆论准备。在她称帝的两年前,即688年,她密派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去做一块“瑞石”,在上面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几个字,并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得到这块石头后大做文章,先是命其石曰“宝图”。之后又下诏亲拜洛水,去接受上天的授徒。接着又去祭拜苍天……一整套“大楚兴陈胜王”的把戏,用盛大的典礼进行包装,为称帝做最后的宣传。

她还大力推广佛教,并利用佛教来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基础。在称帝前几个月,她让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

另一方面,她要有执政政绩,掌控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她进一步发展了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武则天还发明了“殿试”,选拔人才不问出身。这一套操作的确获得天下仕子之心。于是一些人认为,与其报效昏庸的男性皇帝,还不如效忠贤明的女皇帝呢。

结论:武则天的称帝,并不能简单地称是权欲使然,而是形势使然。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国家稳定发展,并沉重打击了曾经的“关陇集团”。

公元692年

王俊杰破吐蕃:安西四镇的收复

公元692年,女皇武则天任命唐将王孝杰为行军大总管率领西征,王孝杰不负所望,大破吐蕃军队,收复了被吐蕃占据的安西四镇,重新树立起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权威。

武则天平定拥护李唐的徐敬业叛乱后,为了稳固边境军心,提出明主治国,在于施行仁义而不是扩张地盘。于是,她下令削减戍守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兵力,大批守军从安西四镇撤离。但她脱离实际的撤军行动,并没有换来和平稳定,反倒造成了安西四镇的力量空虚。唐军边防将士前脚刚撤离,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军队就趁虚而入,夺走了安西四镇。

武则天见到吐蕃势力渗入安西地区,不甘心安西四镇沦入敌手,但她刚说过处理周边民族的关系要以德服人,不好意思立刻食言,于是命令依附唐朝的西突厥部族领袖斛瑟罗出征。斛瑟罗此前受到吐蕃侵略,不得已归顺唐朝,有了带兵西征、收复故土的机会,欣然领命向天山以北的吐蕃军队发起进攻。但斛瑟罗的实力有限,反倒被吐蕃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

大战失败后,武则天虽然心急如焚,但意识到吐蕃军力强大,也不敢贸然出兵。她认为蛮夷内部局势不稳,就想要等待机会,等到吐蕃自身政局变动,然后派兵对其予以彻底打击。而这个时机并没有让武则天等待太久。吐蕃旧首领病逝后,新即位赞普年幼,当权的噶尔家族把持了朝政,年轻的新赞普对噶尔家族日益不满。噶尔家族为了稳固内部的政治局面,让驻扎在安西地区的吐蕃军队,陆续调离回吐蕃。武则天认为打击吐蕃的机会到来了。

她看准形势,想要趁吐蕃兵力正弱时展开进攻。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派谁去打这场仗呢?武则天思前想后,决定任命大将王孝杰率军出征。之所以选中王孝杰,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十分传奇,王孝杰曾在高宗时以副总管的身份参加了唐朝与吐蕃会战。由于唐将配合不当,唐军大败,王孝杰也被吐蕃俘虏。被监禁本来是要被处死,没想到却被吐蕃王芒松芒赞见到王孝杰的面容后,忍不住痛苦落泪说,你的相貌跟我去世的父亲真像!就这样,吐蕃王非但没有杀王孝杰,反而对他照顾得很好,后来王孝杰经过千辛万苦,回归了中原。

在吐蕃生活多年的王孝杰,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本人又是久经战阵的将军,所以武则天认定,王孝杰一定能够率军战胜敌人,重新收回安西四镇。为了尽快取胜,武则天还为王孝杰配备了两个助手,一个是庭州刺史唐休璟,此人对西域的地形颇为了解,另一个助手则是阿史那忠节,阿史那忠节虽然是突厥人,但终于朝廷,本人长期居住在西域,手中拥有大量的精锐胡兵。

王孝杰的大军有备而来,在和吐蕃守军的交战之中,局面很快呈现一边倒的局势,势力孤弱的吐蕃军队难以抵挡唐军进攻,唐军最后取得了胜利,王孝杰重新收复了安西四镇。

取得大胜之后,王孝杰班师回朝,为了保障唐朝对安西地区的牢固控制,王孝杰向武则天提议,说应该重兵驻守安息,此前安西之所以被吐蕃占据,就是因为朝廷在西域没有重兵。武则天欣然采纳了王孝杰的建议,她命三万大军开赴安西,在这一地区长期驻扎下来。如此,唐朝在西陲边防体系得到了恢复和巩固,吐蕃对安西的觊觎,也暂时告一段落了。

697年,契丹入侵河北,王孝杰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战死沙场。

结论:王孝杰击破吐蕃,重新恢复了唐朝在安西地区的军政体系,唐朝在西陲边防体系得到了恢复和巩固,对唐朝的边境稳定和内部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拥有57万精锐, 8700万人口, 为何却打不过三百万人口的吐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能力,称帝,权力,古代,吐蕃,安西四镇,王俊杰,武则天,李显,唐高宗,消息资讯,王孝杰,安西四镇,安西地区,武则天,李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能力,称帝,权力,古代,吐蕃,安西四镇,王俊杰,武则天,李显,唐高宗,消息资讯,王孝杰,安西四镇,安西地区,武则天,李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能力,称帝,权力,古代,吐蕃,安西四镇,王俊杰,武则天,李显,唐高宗,消息资讯,王孝杰,安西四镇,安西地区,武则天,李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