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积极倡导三胎政策,使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缺少得到进一步改善。很多母亲因为经济压力,无法承担第三胎的养育,但大多会选择要二胎,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脱离父母的照顾后,孩子们之间的照应能使他们各自渡过难关。
血浓于水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对于自己的手足和亲人,大都能帮一把是一把,就算某人做错某事也会选择原谅,帮助他走出困境。
而朱元璋有一孙子,名为朱高煦。不仅亲人厌恶他,最后还被自己的侄子烤死,下场十分凄惨。究竟他为什么招人嫌呢?
出生即是皇帝的孙子,可谓含着金汤匙出身。但皇族家室的孩子并不都是温文尔雅、谦逊聪慧。
朱高煦从小狠愎狡猾,同他结伴玩耍的晋王世子朱济熺、周王世子朱有燉跟他一样,言行十分轻佻,看到孙子朱高煦这样的本性,不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高煦回朝奔丧,却被舅舅拉到一旁唠叨自己整体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不对之处,希望自己洗心革面。
如此轻视他人的生命,诸多不满的声音开始向朱高煦的父亲燕王朱棣袭来。建文元年,朱棣带兵前往靖难,许是怕自己不在身边,朱高煦会做出更加无法无天的事情,便让朱高煦跟随他一起打仗。
这个决定不仅使日后的朱高煦建功,还拯救了朱棣的性命。每次出战,朱高煦都作为前锋冲锋陷阵。
建文四年,朱棣再次被南军击败,精力逐渐衰竭,眼看自己就被擒住,朱高煦及时赶到战场,再一次救了自己的父亲。朱棣看着他,激动地说道:“战场看来还是要靠你了,你再多多努力,世子常常体弱生病。”
朱高煦听到这话,心中乐开了花,更加积极建功。
建文四年,朱棣夺得帝位。朱高煦依靠在战场中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朱棣的肯定,行事更加有恃无恐。
朱棣在与朝中大臣讨论立储大事时,犹豫不决,考虑到世子朱高炽比朱高煦更加贤明,更适合成为一国之君,便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想到之前朱棣如此看好自己,还暗示自己会得此位,可真正立太子时又把自己抛开,朱高煦十分不服,感觉到被父亲蒙骗。
既然不立自己,那就效仿父亲,朱高煦开始思谋夺嫡大事。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
朱高煦高调地调天策卫保护自己,经常伴在朱棣身边,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进行挑拨,设法陷害太子,却牵连无辜之人入狱枉死。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又被改封到青州,当初就怎么都不愿意前往云南,更不用说现在的青州了。他对着朱棣闷闷不乐地说:“我又没犯什么错,为什么要把我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
等到朱棣返回都城时,看见朱高煦还没有前去青州,同时多人禀告他做了数起违法之事。不仅不听话还到处惹事,朱棣实在忍受不了,
当场开始痛斥朱高煦,命人剥夺其冠服,囚禁在了西华门内,还准备将他贬为庶人。
到达封地的朱高煦怕一去便再无回京之日,更加着急地想要把夺嫡之事放上日程,在此期间,他经常收到朱高炽寄来的信件,劝说他不再惹祸,听从父亲朱棣的圣命。朱高煦却不往心里去,继续投身到自己的计划中。
不知悔改,终至自己万劫不复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病逝,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座大山倒了,朱高煦看到了时机,派亲信入京伺机叛乱。
不到一年的时间,明仁宗朱高炽就病逝了,太子朱瞻基返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劫杀朱瞻基,却未获成功。
继位后的朱瞻基知道平日里父亲对朱高煦特别的照顾,他就把这份责任承担了下来,对于朱高煦提出的要求都百依百顺。这份好心却被朱高煦误认为是新皇帝的软弱无能,可见他自己的狂妄自大。
朱高煦看完书信,不蔑地对侯泰说道:“我父王早年听信了谗言,就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而我的好哥哥呢?却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为何要郁郁不乐地活在此地?你回去禀告宣宗,立刻将奸臣夏原吉等人给我送来,随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
朱高煦起初会以为派个什么将军对付他,他不以为然,然而听说是宣宗亲自出面,心中忐忑起来。宣宗又传了书信给他,大意是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就不会降罪与他,但如果坚持开火,到时候不会给他留一点面子。
台阶都放到了脚下,朱高煦还是不知道珍惜,下达战书,约定好了开战的时间。城外被中军包围,城内叛军又想活捉朱高煦去领赏,这下朱高煦终于不再牛气,暗自派人向宣宗透露投降之意。
朱高煦被捉拿回朝后,大臣们纷纷请奏圣上将他明正典刑,宣宗不肯,只是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
后来宣宗去看望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用脚绊倒,此举崩塌了宣宗最后一丝底线,下命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他的几个儿子也被赐死。
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不要拿别人对你的好,作为你得意忘形的资本。时刻珍惜在你身边、对你好的家人和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