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对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们来说,高考都是一场关乎人生道路的考试。而在一千多年前,有一场古代的高考,不光改变了考生们的命运,甚至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亡。

诶?这次考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怎么还能和国运扯上关系呢?

考不上我就玩举报

话说在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照常开考。

这是这位年轻皇帝即位后的头一次科举,朝廷上上下下当然也特别重视,都想开个好头。

可惜世上的事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场意义重大的考试,打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这口锅首先得“颁发”给一些走后门专业户。在这一波考生里有个姓杨的年轻人,他老爸是前任刑部侍郎,平时没事就搞搞收藏,保险柜里有不少书画古董。这回宝贝儿子要参加科举了,操心的老父亲担心儿子考不中,到处托人找门路。

巧了,当朝宰相段文昌和老杨是同道中人,也是一位古玩圈发烧友。

老杨一琢磨,收藏的宝贝哪能比得上自个儿的宝贝儿子,干脆“忍痛割爱”,一大批珍贵字画就这么送进了段家大门。

段文昌也很上道,不就是个录取名额嘛,包在我老段身上!

当然了,想走捷径的不止老杨这一家,能走的捷径也不止老段这一条。

还有一位也很上道的翰林学士李绅,没错,就是写“锄禾日当午”那位,他其实也是个收礼办事的主儿。于是,段文昌和李绅就这么敲响了主考官钱徽的大门。

这位钱考官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人家的老爹是“大历十才子”里的TOP1——钱起,绝对是数得上的文化人。

而这钱徽当官,一向是洁身自好、嫉恶如仇。可段文昌和李绅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摆在面前,钱徽也没法直接说什么难听的话,只好闭上嘴巴啥都不说。

段文昌和李绅还以为事成了,高高兴兴地手拉手回家了。

到了放榜那一天,老段和老李傻眼了——他们求情的那几位关系户竟然都没上榜,两位收了厚礼的重臣闹了好大个没脸啊。

段文昌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他干脆捅破了天,直接到皇帝面前告状去了。

段文昌的举报,皇帝是接收到了,可他也不能光听这一家之言啊,于是就又找了几个人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有幸成为顾问的这些人,其中之一正是走后门没成功的李绅。他也憋着一肚子气呢,当然无条件支持队友段文昌了。

另外两位李德裕和元稹也早就看不惯科举关系户了,他们虽然不了解段文昌和李绅背后的猫腻,但一听说考试出了这么个幺蛾子,肯定举手支持加试。

听过智囊团的意见,唐穆宗决定让这14名中榜举子再考一次,题目由他本人亲自拟定,主要考一首诗和一篇赋。

考试结果如何呢?可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14名考生里,除了3个人勉强按规定答完了题,其他11人的答题纸简直没眼看。你说这不歪打正着了嘛!

唐穆宗那个气呀,干脆利索地就把一帮涉事人等都贬出中央了,其中包括一个叫李宗闵老臣。他的女婿是原本上榜的幸运儿之一,但在复试里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作为岳父老泰山的李宗闵也没能躲得过,从权力中枢被贬到犄角旮旯里去了。

考试舞弊虽说不是啥好事,可该罚的罚、该贬的贬,处理过一轮,再重新选几个有真本事的人,这事也就该过去了。

然而,这件事的“后遗症”却远远超出了大伙的想象,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了之后整个大唐王朝的国运,这是为什么呢?

认真答题,有谁被内涵到?

要说这次科举复核,看起来是一拨关系户揭发另一拨,五十步成功笑了百步,但其实真论起来,这些人的恩恩怨怨得从十来年前说起。

公元808年,还是一场考试。当时的皇帝唐宪宗为了选拔人才,特意多开了一门“贤良方正科”,想多选几个敢说真话的人。

考生里包括牛僧孺、皇甫湜shí和李宗闵,没错,最后一位就是咱们刚提过的那位被贬官的岳父,这时候他们还都是刚刚踏入仕途的小年轻。

影视作品里古代士子进入科举考场的情景

年轻人嘛,热血沸腾,考试答题让批评时政那叫一个相当敢说。

评卷老师一看,写得都很不错嘛,很符合咱们的选拔标准,统统打高分!

其中牛僧孺还得了第一名。考官把这几份卷子交给皇帝审核,谨慎的天子又找来翰林学士裴垍jì和王涯帮着参谋,最后大伙一致认为,这三个年轻人确实肚子里有墨水,可以评个好成绩。

可有人却不高兴了,谁呀?正是当朝宰相李吉甫。

他跑到唐宪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这次考试不公平。

为什么啊?他的理由是,这三大才子的文章,全篇都在骂当官的,就是在单纯发泄自己的不满。

再者,三个人里的皇甫湜还是王涯的外甥,而王涯又是这次考试中皇帝复核成绩时的参谋,没遵守回避制度,指不定背后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您还别说,这么一番哭闹还挺奏效,唐宪宗还真处理了这伙人,考官和参谋都贬了官,考生也被雪藏,看起来,宰相大人仿佛胜诉了。

那被告们到底是窦娥冤还是罪有应得?这还得看试卷上究竟写了什么。一千多年过去了,咱们也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来“断章取义”了。

在文章里,皇甫湜礼节性地夸了夸皇帝和宰相工作勤奋,只是对宦官当政狠狠开麦。

牛僧孺就不一样了,他大骂了一通皇帝用兵削除藩镇的政策。

藩镇是唐朝设立的军镇,本来是为了保卫朝廷安全,后来藩镇老大手里权力大了,一个个都胆肥不听中央的话了,著名的“安史之乱”领头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藩镇领导人。

朝廷费了老鼻子劲平定叛乱,可是地方上藩镇“土皇帝”的形势是没法改变了,这就成了皇帝们的心腹大患。

唐宪宗一直想收拾这些不听话的藩镇,他手底下的宰相,包括李吉甫,那都是削藩的强硬派。这时候忽然冒出来个年轻人说你们这事办错了,李吉甫当然不干了。

于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把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扼杀在了摇篮里。

然而,李吉甫在朝中也不是人人支持,不少大臣都觉得,这事与其说是科场舞弊,不如说是李吉甫挟私报复,想找借口收拾政敌而已。

为了平衡朝野关系,李吉甫自己也当了炮灰,被贬为淮南节度使。

原告被告双双被贬官,不过地球离了谁都能转,大唐王朝照样活得好好的。

牛李HR:专业招收科举人才

各打五十大板收场后,这故事居然还没完。

十来年过去,李吉甫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又拼爹又拼命,慢慢当上了大官。

而当年被李吉甫一顿控诉扔出中央的牛僧孺和李宗闵,也随着“仇人”的去世逐渐重返朝堂大显身手。

两拨人互相看不顺眼,各自又把不少亲朋好友都拉下了水,聚集成俩小团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牛李党争”。

其中,牛党的领头人是牛僧孺和李宗闵,李党的老大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这两帮人不光政治主张不一样,就连出身都是天差地别。

李党这边主要是门阀士族,李德裕本人出身名门大族赵郡李氏,祖上出过不少名人。

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李德裕压根不用参加科举,直接就能当官,再加上他本人也相当给力,确实有两把刷子,于是还当上了大官。

牛党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牛僧孺、李宗闵这些人,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

当然了,咱这说的“普通”只是相对于世家来说的,实际上那年头能供得起孩子念书的肯定也是有点家底的。但他们没法拼爹拼祖宗,想当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

而科举的录取率又是公认的低,很多人考一辈子也考不上,许多考生就到处想辙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

那时的科举考试也没密封线这说法,考生能不能中举,前期积攒的名气非常重要。说不定考官一看,这学生我认识,他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平时分一加,这位朋友就榜上有名了。

所以考生一般不会“盲考”,而要在开考前先把自己以前的大作拿出来,到大臣府上去投稿,也就是所谓的“行卷”,希望能得到大官们的认可,让自己多一分中举的希望。

牛僧孺就是靠着行卷一炮而红,在后续的进士科考试里大杀四方,最后顺利中举当官。

他和李宗闵等人还一起拜另一位宰相为座师,自称门生,同门师兄弟们后来大多成了牛党的骨干。

从座师到门生,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政治同盟,而“牛党”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同盟之一,科举考试就是牛党增强力量的重要途径。

据史料记载,牛李党争斗得最激烈的时候,读书人要想榜上有名,必须得花大价钱贿赂牛党的考官,舍不得或者花不起钱的压根就别想中举。

靠这种方式,牛党先后招募了四十多名新人。而面对这样的公然索贿,牛党领袖之一李宗闵也没说啥,反而还和这几个考官玩得挺好。

总之,借着科举考试的漏洞,牛党“人财两得”,风头正盛。

科举改不好,江山也没了

当科举从考学问变成拉关系,谁坐不住了呢?

眼瞧着科举越来越乱,李德裕憋了一肚子火。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物,不用科举就能直接当官,更看不惯越来越堕落的科举。

后来唐穆宗开科取士,段文昌走后门失败,反手到皇帝跟前告状,作为智囊团之一的李德裕也趁机火上浇油,表示坚决抵制科举舞弊,最终借这个机会成功扳倒了牛党领袖李宗闵。

这就是咱们开头说的那事。打这以后,牛李两党正式交火,开始了唐朝四十多年的党争政治。

牛党领袖倒了,李党的头头李德裕自然就放开手脚打算大干一场了。

唐文宗即位后,时任礼部尚书的李德裕上书,希望改革科举的考核方式,别总盯着诗词歌赋说事了,还是得录取一些能办实事的人;还有那什么搞小圈子的拜师、曲江宴等等,都哪凉快哪待着去,别来祸祸科举了。

影视剧中的李德裕

李德裕的理想很美好,可惜皇帝却不听他的,为什么呢?顾不上。那这会儿的皇帝又在忙活些什么呢?

皇帝正忙着跟宦官们掐架呢。

在当时,宦官集团的势力十分强大,连皇帝登基都得靠宦官支持,真正的皇权一直被宦官集团握在手里。

这皇帝当然不乐意了,唐文宗重用了几个跟宦官集团走得近的大臣,表面上是给宦官们一个面子,背地里则是憋着从太监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而李德裕的一个问题是太耿直,看不上这些跟宦官走得近的同僚,人缘自然也就混得差。

人缘差,皇帝暂时顾不上你,你还想出头做事,您想想,他李德裕这位置能坐得稳么?

果然,没过多久,在各方势力的共同排挤下,李德裕就被赶出了中央。

李德裕这一走就是5年,历任各个地方的地方官。直到公元840年,皇帝换人了,唐武宗即位,他才终于被召回了中央。

唐武宗对李德裕非常赏识,也给了他足够的支持。这让李德裕终于得到了机会,可以好好改一改科举考试里的那些麻烦事。

在他的大力建议下,朝廷改革了考试制度,让选出来的才子们都必须研读经典,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李德裕又提出,进士在考试合格后,必须先去地方州县实习一段时间,实操合格才能获得正式官职。

当然,对于牛党这么多年崇尚的“行卷”风气,李德裕干脆以身作则,建议剥夺大官们对科举结果的影响力,尽量保障寒门学子的晋升空间。

再加上应对外族入侵、平定藩镇等等一系列操作,外交内政两手抓,唐朝很是过了一段安稳日子,迎来了“会昌中兴”,会昌就是唐武宗的年号。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会昌六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没事就爱吃点丹药的唐武宗英年早逝,宦官集团又选了一位新皇帝,也就是唐宣宗。

唐宣宗的政治水平不低,处理政事也算得心应手,后人甚至称他为“小太宗”,把他和一代明君唐太宗相提并论。

但这位皇帝哪都好,就是看不惯李德裕。于是,牛党很快得势,李德裕却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了海南。

人都不在朝中了,曾经的政治主张自然也通通作废,科举制度又变回了原样。

恐怕没人会想到,科举考试的后遗症竟然影响了唐朝的国运。

后来,有一个年轻人考了好几次进士科都名落孙山,他怀着满腔愤恨写了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他就离开了长安,回老家继承遗产去了。

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黄巢。

公元875年,在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双重夹击下,老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黄巢集结了一大批父老乡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此时距离李德裕去世只过了25年。

五年后,黄巢带兵进入长安,自己当了皇帝。虽说最后功亏一篑兵败身死,却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他的小弟朱温接过了大哥的事业,一举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公元907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正式灭亡。

虽然咱们不能说唐朝的灭亡是因为科举的弊端,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整个链条上的一块重要的多米诺骨牌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关系,科举,考试,考生,劲儿,唐朝,皇帝,李绅,段文昌,科举,李宗闵,李德裕,牛僧孺,李吉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关系,科举,考试,考生,劲儿,唐朝,皇帝,李绅,段文昌,科举,李宗闵,李德裕,牛僧孺,李吉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关系,科举,考试,考生,劲儿,唐朝,皇帝,李绅,段文昌,科举,李宗闵,李德裕,牛僧孺,李吉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